中文摘要 | 第2-3页 |
英文摘要 | 第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聚合物共混改性简介 | 第11-13页 |
1.2 聚合物共混体系的基本问题 | 第13-16页 |
1.2.1 共混相容性问题 | 第13-15页 |
1.2.2 共混方法问题 | 第15-16页 |
1.3 聚合物共混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1.3.1 聚合物共混增容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3.2 聚合物增韧基理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3 聚合物共混形态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4 聚丙烯的生产和发展概况 | 第21-23页 |
1.4.1 PP的性能、用途和生产状况 | 第21-22页 |
1.4.2 聚丙烯的改性情况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4页 |
第2章 聚合物的增韧改性 | 第24-31页 |
2.1 聚合物的增韧改性的一般概念 | 第24-26页 |
2.2 塑料增韧的几个理论 | 第26-28页 |
2.2.1 微裂纹理论和多重银纹理论 | 第26-27页 |
2.2.2 剪切屈服理论 | 第27-28页 |
2.2.3 剪切带和银纹共存理论 | 第28页 |
2.3 影响增韧塑料形变的几个因素 | 第28-31页 |
第3章 聚合物共混相容性及形态结构 | 第31-38页 |
3.1 聚合物共混的相容性理论 | 第31-33页 |
3.2 研究聚合物之间相容性方法 | 第33-35页 |
3.2.1 玻璃化转变化 | 第34页 |
3.2.2 动态力学法 | 第34页 |
3.2.3 介电松驰法 | 第34-35页 |
3.2.4 示差扫描量热法(DSC) | 第35页 |
3.2.5 红外光谱法 | 第35页 |
3.3 聚合物共混物的形态结构 | 第35-38页 |
第4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法 | 第38-41页 |
4.1 原材料 | 第38页 |
4.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8页 |
4.3 试样的制备 | 第38-39页 |
4.3.1 马来酸二乙酯熔融接枝PP的制备 | 第38-39页 |
4.3.2 共混材料的制备 | 第39页 |
4.4 测试方法 | 第39-41页 |
4.4.1 PP-g-DBM接枝率的测定 | 第39页 |
4.4.2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9页 |
4.4.3 力学性能测试 | 第39-40页 |
4.4.4 流变性能测试 | 第40页 |
4.4.5 微观形貌观察 | 第40页 |
4.4.6 动态力学性能的测试 | 第40页 |
4.4.7 冲击断面形貌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第5章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5.1 马来酸二丁酯接枝PP的研究 | 第41-43页 |
5.1.1 接枝产物的红外光谱 | 第41页 |
5.1.2 反应条件的接枝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5.2 PP/EPDM/PP-g-DBM三元共混增韧体系的研究 | 第43-49页 |
5.2.1 EPDM对PP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5.2.2 PP-g-DBM对PP/EPDM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5.2.3 EPDM与PP-g-DBM对PP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5.2.4 PP/EPDM/PP-g-DBM三元共混体系流变性能研究 | 第47-48页 |
5.2.5 PP/EPDM/PP-g-DBM材料与轿车保险杠专用料之性能比较 | 第48-49页 |
5.3 PP/EPDM/PP-g-DBM三元共混体系相界面性能的研究 | 第49-53页 |
5.3.1 共混体系微观形貌分析 | 第49-50页 |
5.3.2 动态力学分析 | 第50-51页 |
5.3.3 冲击断面形貌分析及增韧机理研究 | 第51-5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