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预防医学、卫生学论文--环境卫生、环境医学论文--交通卫生、旅行卫生论文

铁路客运站候车室运用优化模型与仿真评价方法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2-18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1.2 研究意义第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论文研究目标及内容第15-16页
        1.3.1 研究目标第15页
        1.3.2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4 论文研究框架第16-17页
    1.5 本章小结第17-18页
2 铁路客运站候车空间布局结构的系统分析第18-25页
    2.1 铁路客运站介绍第18-21页
        2.1.1 铁路客运站概念第18-20页
        2.1.2 铁路客运站的作业及设备第20-21页
    2.2 铁路客运站候车空间的发展与特点第21-24页
        2.2.1 铁路客运站候车空间发展历程第21-23页
        2.2.2 铁路客运站候车空间设计特点第23-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3 铁路客运站候车模式及候车服务水平的系统分析第25-32页
    3.1 铁路客运站候车模式分析第25-26页
        3.1.1 候车室的分类第25页
        3.1.2 候车模式分析第25-26页
    3.2 铁路客运站旅客候车行为分析第26-30页
        3.2.1 候车客流分析第27-28页
        3.2.2 旅客到达规律分析第28-30页
    3.3 铁路客运站候车区服务水平等级划分第30页
    3.4 本章小结第30-32页
4 铁路客运站候车室运用仿真评价方法与优化模型研究第32-44页
    4.1 候车室运用仿真方法第33-37页
        4.1.1 AnyLogic仿真软件介绍第33-35页
        4.1.2 AnyLogic仿真方法第35-36页
        4.1.3 候车室运用优化评价指标第36-37页
    4.2 候车室运用优化模型构建第37-43页
        4.2.1 模型描述第37-38页
        4.2.2 模型基本假设第38页
        4.2.3 模型构建第38-42页
        4.2.4 模型求解第42-43页
    4.3 本章小结第43-44页
5 北京站候车室运用仿真评价与优化事例分析第44-77页
    5.1 北京站候车环境分析第44-46页
        5.1.1 北京站建筑结构第44页
        5.1.2 候车空间与设计容量第44-46页
    5.2 北京站AnyLogic仿真模型设计第46-51页
        5.2.1 旅客候车流线分析第46-47页
        5.2.2 AnyLogic仿真模型创建第47-51页
    5.3 北京站候车室运用现状方案分析与仿真评价第51-67页
        5.3.1 现状方案分析第51-60页
        5.3.2 现状方案仿真评价第60-67页
    5.4 北京站候车室运用优化与仿真评价第67-74页
        5.4.1 候车室运用优化第67-68页
        5.4.2 优化方案仿真评价第68-74页
    5.5 方案优化指标综合评价分析第74-76页
        5.5.1 候车室拥挤度第74-75页
        5.5.2 旅客走行距离第75页
        5.5.3 候车室检票作业均衡度第75-76页
    5.6 本章小结第76-77页
6 结论与展望第77-79页
    6.1 论文总结第77页
    6.2 研究展望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2页
附录A第82-85页
附录B第85-89页
附录C第89-90页
附录D第90-91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1-9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输入多输出(MIMO)中继网络中跨层结构的能效分析
下一篇: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房角关闭的力学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