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23页 |
1.1 研究主体与范围 | 第9-13页 |
1.1.1 作为传播载体的符号与表征 | 第9-10页 |
1.1.2 御宅族:本例研究中以亚文化群体而存在的受众 | 第10-13页 |
1.2 研究综述:理论与框架支撑 | 第13-20页 |
1.2.1 动画的内容符号学解读 | 第13-17页 |
1.2.2 传播理论建构 | 第17-18页 |
1.2.3 既有研究:文献综述 | 第18-20页 |
1.3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20-23页 |
1.3.1 理解跨文化内容,增强文化软实力 | 第20-21页 |
1.3.2 引导与制定文化政策 | 第21-23页 |
第2章 解读作为跨传播意义载体而存在的御宅亚文化表征与符号 | 第23-34页 |
2.1 动画:内容工业化生产的语境 | 第23-31页 |
2.2 具象研究:神道符号与 ACG 文化产品 | 第31-32页 |
2.3 神道元素的动画符号化特征 | 第32-34页 |
第3章 符号与表征——作为构建跨文化传播模式要素的探讨 | 第34-59页 |
3.1 技术:符号系统存在、构建、传播的前提要素 | 第34-37页 |
3.1.1 技术制造了符号 | 第34-35页 |
3.1.2 技术创造了符号的传播手段 | 第35-36页 |
3.1.3 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受众 | 第36-37页 |
3.2 异文化理解:符号和表征的本土化进一步发展 | 第37-46页 |
3.2.1 符号的接触动机:跨文化传播的起点 | 第37-42页 |
3.2.2 局限于表征的外来文化解读 | 第42-45页 |
3.2.3 朦胧化的符号神话认知背后的文化向心力 | 第45-46页 |
3.3 第三阶段:符号与表征意象理解的深入发展 | 第46-54页 |
3.3.1 跨文化受众对异文化的意指实践 | 第46-47页 |
3.3.2 外来文化符号与表征的语境社会化:媒介再现 | 第47-50页 |
3.3.3 仿真与反馈:符号的二次创作 | 第50-54页 |
3.4 第四阶段:异文化符号和表征的跨文化意指认同 | 第54-59页 |
3.4.1 意指实践的转向 | 第54-57页 |
3.4.2 传播中的文化表征结合 | 第57-59页 |
第4章 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批判 | 第59-68页 |
4.1 符号视域:符号和表征的文化工业“低俗化” | 第59-63页 |
4.2 东方或西方:民族主义的反思 | 第63-66页 |
4.3 展望:御宅亚文化群体与受众视域下的文化创新 | 第66-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 | 第71-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