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7-4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7-21页 |
1.1.1 我国能源消耗结构 | 第17-18页 |
1.1.2 油气资源短缺现状 | 第18-19页 |
1.1.3 开发水煤浆替代燃料的必要性 | 第19-21页 |
1.2 水煤浆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第21-30页 |
1.2.1 含碳浆体燃料的分类 | 第21页 |
1.2.2 国外水煤浆技术发展 | 第21-23页 |
1.2.3 国内水煤浆技术的发展 | 第23-26页 |
1.2.4 水煤浆制备技术 | 第26-29页 |
1.2.5 浆体燃料的发展趋势 | 第29-30页 |
1.3 水煤浆特性的研究 | 第30-35页 |
1.3.1 水煤浆的流变特性 | 第30-32页 |
1.3.2 水煤浆粘度的影响因素 | 第32页 |
1.3.3 水煤浆添加剂的研究 | 第32-35页 |
1.4 混配制浆技术的研究 | 第35-40页 |
1.4.1 动力配煤技术研究 | 第35-36页 |
1.4.2 含碳燃料混配制浆技术研究 | 第36-39页 |
1.4.3 配煤制浆技术研究 | 第39-40页 |
1.5 人工神经网络 | 第40-42页 |
1.5.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 第40-41页 |
1.5.2 BP神经网络的结构及应用 | 第41-42页 |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42-43页 |
2 实验方法及仪器 | 第43-57页 |
2.1 煤及水煤浆特性测试方法及仪器 | 第43-50页 |
2.1.1 煤样的制备和粒度分析 | 第43-44页 |
2.1.2 实验室水煤浆制备方法和仪器 | 第44-46页 |
2.1.3 煤的表面特性 | 第46-48页 |
2.1.4 煤的微观孔隙结构 | 第48-49页 |
2.1.5 含氧官能团 | 第49-50页 |
2.2 水煤浆成浆特性的研究方法及仪器 | 第50-52页 |
2.2.1 浓度测量方法及仪器 | 第50-51页 |
2.2.2 粘度测量方法及仪器 | 第51-52页 |
2.3 水煤浆流变特性的研究方法 | 第52-54页 |
2.3.1 水煤浆的流变特性 | 第52-53页 |
2.3.2 流变特性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2.4 水煤浆稳定性研究方法及仪器 | 第54-56页 |
2.4.1 观察法 | 第54页 |
2.4.2 析水法 | 第54-55页 |
2.4.3 棒穿法 | 第55页 |
2.4.4 倒置法 | 第55-56页 |
2.4.5 冰冻分析法 | 第5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3 单煤水煤浆成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 第57-96页 |
3.1 引言 | 第57页 |
3.2 煤质特性分析 | 第57-58页 |
3.3 单煤水煤浆成浆特性研究 | 第58-74页 |
3.3.1 单煤水煤浆的定粘浓度 | 第58-59页 |
3.3.2 单煤水煤浆的流变特性 | 第59-67页 |
3.3.3 单煤水煤浆的触变特性 | 第67-72页 |
3.3.4 单煤水煤浆的稳定特性 | 第72-74页 |
3.4 煤质特性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74-79页 |
3.4.1 煤种内水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3.4.2 煤种氧含量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75页 |
3.4.3 煤阶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3.4.4 煤种灰分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76-79页 |
3.5 煤含氧官能团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79-85页 |
3.5.1 红外光谱分析含氧官能团 | 第80-82页 |
3.5.2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含氧官能团 | 第82-85页 |
3.6 添加剂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85-93页 |
3.6.1 添加剂种类对单煤成浆性的影响 | 第86-87页 |
3.6.2 添加剂对单煤水煤浆稳定性的影响 | 第87-89页 |
3.6.3 添加剂对煤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 第89-90页 |
3.6.4 添加剂对水煤浆分散系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90-91页 |
3.6.5 添加剂对单煤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第91-9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4 配煤成浆特性及煤种相互作用机理 | 第96-124页 |
4.1 引言 | 第96页 |
4.2 配煤成浆特性研究 | 第96-106页 |
4.2.1 配煤成浆特性 | 第96-100页 |
4.2.2 配煤成浆的流变性 | 第100-104页 |
4.2.3 配煤成浆的稳定性 | 第104-106页 |
4.3 煤种间的作用对配煤成浆的影响 | 第106-112页 |
4.3.1 煤表面特性影响 | 第106-108页 |
4.3.2 煤表面特性和粒度分布双重影响 | 第108-110页 |
4.3.3 配煤成浆浓度变化的非线性规律 | 第110-112页 |
4.4 粒度级配成浆特性 | 第112-123页 |
4.4.1 煤种粒度分布 | 第112页 |
4.4.2 单煤级配成浆特性 | 第112-116页 |
4.4.3 配煤级配成浆特性 | 第116-122页 |
4.4.4 配煤级配稳定性 | 第122-12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23-124页 |
5 配煤过程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 第124-152页 |
5.1 引言 | 第124页 |
5.2 分形理论及模型选择 | 第124-126页 |
5.3 配煤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 第126-135页 |
5.3.1 煤样的吸脱附等温曲线 | 第126-129页 |
5.3.2 煤样的微观孔隙结构 | 第129-131页 |
5.3.3 煤样的分形维数 | 第131-133页 |
5.3.4 配煤的分形维数和孔隙结构参数与成浆性之间的关系 | 第133-135页 |
5.4 不同煤种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分形特征 | 第135-150页 |
5.4.1 煤样的吸脱附等温曲线 | 第135-138页 |
5.4.2 煤样的微观孔隙结构 | 第138-141页 |
5.4.3 煤样的分形维数 | 第141-144页 |
5.4.4 煤样的分形维数和孔隙结构参数与成浆性之间的关系 | 第144-146页 |
5.4.5 煤样的分形维数与煤质特性之间的关系 | 第146-150页 |
5.5 小结 | 第150-152页 |
6 含碳燃料与煤共成浆特性研究 | 第152-179页 |
6.1 引言 | 第152-153页 |
6.2 油砂与煤共成浆特性研究 | 第153-160页 |
6.2.1 实验样品和测试方法 | 第153页 |
6.2.2 油砂浆的成浆特性 | 第153-158页 |
6.2.3 油砂与煤共成浆特性 | 第158-160页 |
6.3 石油焦与煤共成浆特性研究 | 第160-171页 |
6.3.1 实验样品及实验方法 | 第160-161页 |
6.3.2 煤焦浆的粘浓特性 | 第161页 |
6.3.3 掺焦比对煤焦浆成浆性的影响 | 第161-162页 |
6.3.4 掺焦比对煤焦浆流变性的影响 | 第162-167页 |
6.3.5 煤焦浆的稳定性 | 第167-168页 |
6.3.6 石油焦与褐煤的表面特性及相互作用机理 | 第168-171页 |
6.4 冰冻切片法研究浆体的稳定性 | 第171-177页 |
6.4.1 固液悬浮浆体稳定性的研究背景 | 第171-172页 |
6.4.2 快速冰冻切片法 | 第172-173页 |
6.4.3 浆体制备及粒度分布 | 第173页 |
6.4.4 切片法研究粘度对水焦浆稳定性影响 | 第173-175页 |
6.4.5 切片法研究静置时间对水焦浆稳定性影响 | 第175-177页 |
6.5 小结 | 第177-179页 |
7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配煤成浆浓度 | 第179-195页 |
7.1 引言 | 第179页 |
7.2 BP神经网络原理与结构 | 第179-183页 |
7.2.1 BP神经网络 | 第179-182页 |
7.2.2 配煤训练样本 | 第182-183页 |
7.3 BP神经网络算法及参数的确定 | 第183-188页 |
7.3.1 训练算法 | 第183-186页 |
7.3.2 归一化处理 | 第186-187页 |
7.3.3 隐含层神经元数量 | 第187-188页 |
7.4 不同输入因子的BP网络预测 | 第188-191页 |
7.4.1 配煤成浆浓度的非线性特征 | 第188-189页 |
7.4.2 不同因子的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 第189-191页 |
7.5 PSO-BP神经网络预测配煤成浆浓度 | 第191-193页 |
7.5.1 PSO-BP神经网络特点 | 第191-193页 |
7.5.2 六因子PSO-BP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 第193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193-195页 |
8 全文总结及展望 | 第195-202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95-199页 |
8.2 主要创新点 | 第199-201页 |
8.3 工作展望 | 第201-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22页 |
作者简历 | 第222-2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