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2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1.4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无线地下通信节点设备 | 第15-28页 |
2.1 整体设计方案 | 第15-16页 |
2.2 系统硬件架构 | 第16-20页 |
2.2.1 硬件底板介绍 | 第16-19页 |
2.2.2 收发模块 | 第19-20页 |
2.3 程序设计 | 第20-24页 |
2.3.1 IAR Embedded Workbench软件介绍 | 第20-21页 |
2.3.2 程序设计 | 第21-24页 |
2.4 实际测试 | 第24-27页 |
2.4.1 数据包 | 第24-25页 |
2.4.2 信号强度 | 第25-26页 |
2.4.3 丢包率 | 第26-27页 |
2.4.4 工作时间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无线地下信道衰减模型 | 第28-40页 |
3.1 近地表无线通信信道 | 第28-30页 |
3.2 侧面波的衰减模型 | 第30-35页 |
3.2.1 侧面波路径衰减模型 | 第30-31页 |
3.2.2 人体脚踝对电磁波的衰减模型 | 第31-35页 |
3.3 仿真 | 第35-36页 |
3.4 实际测试 | 第36-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定位方法 | 第40-55页 |
4.1 定位方法概述 | 第40-42页 |
4.1.1 现有的定位方法 | 第40-41页 |
4.1.2 基于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的定位方法 | 第41-42页 |
4.1.3 该定位方法的优势 | 第42页 |
4.2 定位方法详细介绍 | 第42-50页 |
4.2.1 网络拓扑结构 | 第42-43页 |
4.2.2 数据包结构 | 第43-44页 |
4.2.3 工作流程 | 第44-50页 |
4.3 性能分析及仿真 | 第50-54页 |
4.3.1 性能分析 | 第50-51页 |
4.3.2 仿真 | 第51-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