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5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 副猪嗜血杆菌 | 第15-22页 |
1.1 副猪嗜血杆菌及其血清分型 | 第15页 |
1.2 副猪嗜血杆菌致病机制 | 第15-16页 |
1.3 副猪嗜血杆菌的毒力因子 | 第16-20页 |
1.3.1 6-P-葡萄糖酸脱氢酶 | 第16-17页 |
1.3.2 脂寡糖 | 第17页 |
1.3.3 细胞膨胀致死毒素 | 第17-18页 |
1.3.4 免疫球蛋白A蛋白酶 | 第18页 |
1.3.5 荚膜 | 第18页 |
1.3.6 菌毛 | 第18-19页 |
1.3.7 孔蛋白家族蛋白 | 第19页 |
1.3.8 V型蛋白分泌系统 | 第19页 |
1.3.9 单体自转运蛋白 | 第19-20页 |
1.3.10 毒力相关的三聚体自转运蛋白 | 第20页 |
1.4 副猪嗜血杆菌毒力因子鉴定途径 | 第20-22页 |
1.4.1 通过构建缺失突变株鉴别副猪嗜血毒力因子 | 第20-21页 |
1.4.2 通过不同毒力菌株的比较或者特定培养条件下的比较鉴定毒力因子 | 第21-22页 |
2 蛋白质组学概述 | 第22-24页 |
2.1 蛋白质组学的产生及其研究内容 | 第22页 |
2.2 蛋白质组学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2.2.1 双向凝胶电泳 | 第22页 |
2.2.2 质谱技术 | 第22-23页 |
2.2.3 蛋白质组生物信息学 | 第23页 |
2.3 蛋白质组学技术在细菌蛋白筛选方面的应用 | 第23-24页 |
2.3.1 筛选疫苗候选蛋白及发现新蛋白 | 第23页 |
2.3.2 筛选病原菌毒力蛋白 | 第23-24页 |
2.3.3 筛选耐药机制相关蛋白 | 第24页 |
3 细菌分泌蛋白组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26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6-50页 |
第一章 副猪嗜血杆菌Nagasaki和SW114株生长特性及致病力比较 | 第26-31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6页 |
1.1 试验菌株 | 第26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26页 |
1.4 实验动物 | 第2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6-28页 |
2.1 Nagasaki和SW114株生长曲线测量 | 第26-27页 |
2.1.1 菌液OD_(600)的测定 | 第26页 |
2.1.2 平板活菌计数 | 第26-27页 |
2.2 Nagasaki和SW114株致病力比较 | 第27-28页 |
2.2.1 预试验 | 第27页 |
2.2.2 正式试验 | 第27页 |
2.2.3 半数致死量的计算 | 第27-28页 |
3 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3.1 Nagasaki和SW114株生长曲线 | 第28页 |
3.2 预试验结果 | 第28页 |
3.3 Nagasaki和SW114株的致病力比较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0页 |
5 小结 | 第30-31页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Nagasaki和SW114株分泌蛋白的差异分析 | 第31-4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1.1 试验菌株 | 第31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31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2.1 分泌蛋白样品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 分泌蛋白样品浓度测定 | 第32页 |
2.2.1 分泌蛋白样品的溶解 | 第32页 |
2.2.2 Bradford法定量 | 第32页 |
2.3 等点聚焦 | 第32-33页 |
2.3.1 胶条的准备 | 第32页 |
2.3.2 上样 | 第32页 |
2.3.3 放置胶条 | 第32-33页 |
2.3.4 加矿物油 | 第33页 |
2.3.5 设置程序 | 第33页 |
2.4 胶条的平衡、转移及SDS-PAGE | 第33-34页 |
2.4.1 胶条的平衡 | 第33页 |
2.4.2 胶条的转移 | 第33-34页 |
2.4.3 SDS-PAGE | 第34页 |
2.5 考马氏亮蓝G250染色与脱色 | 第34页 |
2.6 双向电泳凝胶图像扫描 | 第34页 |
2.7 图谱分析及差异蛋白筛选 | 第34页 |
2.8 差异蛋白质谱鉴定及数据库搜索 | 第34-35页 |
2.8.1 质谱鉴定 | 第34-35页 |
2.8.2 数据库搜索 | 第35页 |
3 结果 | 第35-40页 |
3.1 蛋白定量结果 | 第35-36页 |
3.2 组内一致性分析 | 第36-37页 |
3.3 双向电泳凝胶图像的扫描及差异蛋白点的筛选 | 第37-38页 |
3.4 差异蛋白的质谱鉴定 | 第38-40页 |
4 讨论 | 第40-42页 |
4.1 关于双向电泳图谱的构建 | 第40页 |
4.2 关于凝胶图像的分析 | 第40页 |
4.3 关于筛选的差异蛋白 | 第40-42页 |
5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差异分泌蛋白转录水平的研究 | 第43-50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3页 |
1.1 试验菌株 | 第43页 |
1.2 主要试剂 | 第43页 |
1.3 主要仪器 | 第43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3-46页 |
2.1 副猪嗜血杆菌SW114和Nagasaki株总RNA的抽提 | 第43页 |
2.2 cDNA的合成 | 第43-44页 |
2.3 引物合成 | 第44页 |
2.4 荧光定量PCR检测 | 第44-46页 |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2.4.2 扩增曲线的建立 | 第45页 |
2.4.3 相对转录水平的计算 | 第45-46页 |
3 结果 | 第46-48页 |
3.1 抽提RNA浓度测定及纯度鉴定 | 第46页 |
3.2 扩增效率的建立 | 第46页 |
3.3 16sRNA、AidA、ompD15和AfuA扩增曲线 | 第46-47页 |
3.4 16sRNA、AidA、ompD15和AfuA熔解曲线的建立 | 第47-48页 |
3.5 相对转录水平差异分析 | 第48页 |
4 讨论 | 第48-49页 |
5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