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相关概念阐释 | 第10-12页 |
1.2.1 湿地及滨海湿地的界定 | 第10-11页 |
1.2.2 湿地生态补偿 | 第11页 |
1.2.3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框架 | 第14-1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2 辽宁滨海湿地资源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7-23页 |
2.1 滨海湿地资源现状 | 第17-20页 |
2.1.1 滨海湿地自然情况及分布 | 第17-19页 |
2.1.2 滨海湿地的社会经济特征 | 第19页 |
2.1.3 滨海湿地的生态功能 | 第19-20页 |
2.2 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0-23页 |
2.2.1 湿地保护区发展现状及趋势 | 第20-21页 |
2.2.2 滨海湿地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3 辽宁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框架 | 第23-28页 |
3.1 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原则 | 第23-24页 |
3.2 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 第24-25页 |
3.2.1 湿地生态补偿利益相关者 | 第24页 |
3.2.2 湿地生态补偿主客体确定 | 第24页 |
3.2.3 政府在湿地生态补偿中的作用 | 第24-25页 |
3.3 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框架设计 | 第25-28页 |
4 辽宁滨海湿地生态补偿机制构建模型——以盘锦市湿地为例 | 第28-40页 |
4.1 盘锦市湿地基本情况及问题分析 | 第28-30页 |
4.1.1 盘锦湿地基本情况 | 第28-29页 |
4.1.2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9页 |
4.1.3 问题分析 | 第29-30页 |
4.2 盘锦市湿地生态补偿主客体分析 | 第30-32页 |
4.2.1 生态补偿主体 | 第30页 |
4.2.2 生态补偿客体 | 第30-32页 |
4.3 盘锦市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测算 | 第32-33页 |
4.4 湿地周边农户生态补偿意愿调查及标准测算 | 第33-38页 |
4.4.1 问卷调查和样本的选取 | 第33页 |
4.4.2 样本分析 | 第33-36页 |
4.4.3 补偿标准测算 | 第36-38页 |
4.5 湿地生态补偿途径与方式的探索 | 第38-40页 |
5 辽宁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实现机制与管理对策 | 第40-47页 |
5.1 宁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实现机制 | 第40-42页 |
5.1.1 建立符合辽宁实情的生态补偿机制原则 | 第40页 |
5.1.2 明确湿地生态补偿的载体与补偿对象 | 第40页 |
5.1.3 完善湿地生态补偿税费制度 | 第40-41页 |
5.1.4 推进湿地生态补偿的市场化运作 | 第41-42页 |
5.2 宁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管理对策 | 第42-47页 |
5.2.1 健全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法律制度 | 第42-43页 |
5.2.2 加强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资源管理制度 | 第43页 |
5.2.3 强化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协作制度 | 第43-44页 |
5.2.4 建立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监督管理制度 | 第44页 |
5.2.5 建立滨海湿地生态补偿的生态福利绩效考核制度 | 第44-45页 |
5.2.6 湿地生态补偿的公众参与制度 | 第45-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47-50页 |
6.1 结论 | 第47-48页 |
6.2 展望 | 第48-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