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1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系统分析法 | 第10页 |
1.3.2 文献分析法 | 第10-11页 |
第2章 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理论 | 第11-17页 |
2.1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 | 第11-12页 |
2.2 高校校园文化的特性 | 第12-13页 |
2.2.1 高校校园文化的时代性与引领性 | 第12页 |
2.2.2 高校校园文化的多元性与主导性 | 第12页 |
2.2.3 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性与创新性 | 第12-13页 |
2.2.4 高校校园文化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 第13页 |
2.2.5 高校校园文化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 第13页 |
2.3 高校校园文化的呈现形式 | 第13-15页 |
2.3.1 校园物质文化 | 第13-14页 |
2.3.2 校园制度文化 | 第14页 |
2.3.3 校园精神文化 | 第14-15页 |
2.3.4 校园行为文化 | 第1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15-17页 |
第3章 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实现途径 | 第17-25页 |
3.1 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17-22页 |
3.1.1 导向功能 | 第17-18页 |
3.1.2 凝聚功能 | 第18-19页 |
3.1.3 陶冶功能 | 第19-20页 |
3.1.4 激励功能 | 第20页 |
3.1.5 约束功能 | 第20-21页 |
3.1.6 审美功能 | 第21-22页 |
3.2 高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途径 | 第22-24页 |
3.2.1 校园文化通过校园精神建立统一的奋斗目标 | 第22页 |
3.2.2 校园文化的浓厚氛围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 | 第22-23页 |
3.2.3 校园文化通过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 第23页 |
3.2.4 校园文化通过舆论与制度制约不良行为 | 第23-24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4章 思想政治视野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 第25-33页 |
4.1 高校校园文化取得的成就 | 第25-28页 |
4.1.1 物质文化逐步改善 | 第25-26页 |
4.1.2 精神文化逐步加强 | 第26页 |
4.1.3 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 第26-27页 |
4.1.4 制度文化趋于规范化 | 第27-28页 |
4.2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8-32页 |
4.2.1 物质文化建设缺少精神文化内涵 | 第28-29页 |
4.2.2 精神文化建设缺乏足够重视 | 第29-30页 |
4.2.3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全方位性 | 第30页 |
4.2.4 校园文化建设缺乏鲜明导向 | 第30-31页 |
4.2.5 校园周边社区环境紊乱 | 第31页 |
4.2.6 网络对校园文化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 第31-3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5章 思想政治教育视角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 第33-43页 |
5.1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 | 第33页 |
5.2 弘扬优良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 第33-36页 |
5.2.1 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 第34页 |
5.2.2 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 第34-35页 |
5.2.3 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 第35-36页 |
5.3 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 第36-39页 |
5.3.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 第36-37页 |
5.3.2 重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 第37-38页 |
5.3.3 完善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 第38页 |
5.3.4 丰富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 第38-39页 |
5.4 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建设与管理 | 第39-40页 |
5.4.1 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文化 | 第39-40页 |
5.4.2 建立本校独特的网络体系 | 第40页 |
5.4.3 加强校园网络资源的管控力度 | 第40页 |
5.5 科学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 | 第40-42页 |
5.5.1 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 第41页 |
5.5.2 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精髓 | 第41-4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结论 | 第43-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