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志愿服务的发展走向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9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1. 志愿服务的重要作用 | 第9-10页 |
2. 志愿服务发展的需要 | 第10页 |
(二)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三) 概念界定与分类 | 第12-14页 |
(四)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五)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2.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 | 第16页 |
(六)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7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七)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 | 第17-19页 |
1. 研究重点 | 第17页 |
2. 研究难点 | 第17页 |
3. 创新与不足 | 第17-19页 |
一 传统渊源:中国志愿服务的历史传承 | 第19-27页 |
(一) 中国志愿服务思想的历史传承 | 第19-23页 |
1. 中国历代志愿服务的思想传统 | 第19-21页 |
2. 中国志愿服务思想的批判继承 | 第21-23页 |
(二) 西方志愿服务理论的吸收借鉴 | 第23-27页 |
1. 西方历代志愿服务的理论观点 | 第23-25页 |
2. 西方志愿服务理论的扬弃消化 | 第25-27页 |
二 变革转型:中国志愿服务的当代实践 | 第27-42页 |
(一) 转型期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背景与条件 | 第27-35页 |
1. 中国志愿服务的背景条件 | 第27-29页 |
2. 促进志愿活动的动因分析 | 第29-30页 |
3. 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 第30-35页 |
(二) 转型期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35-37页 |
1. 新时期中国志愿活动的发展历程 | 第35-36页 |
2. 新时期中国志愿活动的主要形态 | 第36-37页 |
(三) 转型期中国志愿服务活动的实践与路径 | 第37-42页 |
1. 中国志愿活动的现实地位 | 第37-38页 |
2. 中国志愿活动的作用贡献 | 第38-39页 |
3. 中国志愿活动的不同模式 | 第39-42页 |
三 未来趋势:中国志愿服务的预期发展 | 第42-55页 |
(一) 志愿服务研究视域的深化 | 第42-49页 |
1. 志愿服务的立法研究 | 第42-43页 |
2. 志愿服务的制度设计 | 第43-46页 |
3. 公民社会的理论探究 | 第46-49页 |
(二) 志愿服务实践领域的拓展 | 第49-52页 |
1. 志愿服务领域的多样化 | 第49-50页 |
2. 社会公共事业的网络化 | 第50-51页 |
3. 政府服务功能的动态化 | 第51-52页 |
(三) 愿服务运行机制的成熟 | 第52-55页 |
1. 志愿组织将不断规范走向理性 | 第52-53页 |
2. 公民社会将逐渐发达趋于成熟 | 第53-54页 |
3. 志愿服务将迅速发展遍及社会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