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宽压力机测压过程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侧压轧制调宽技术 | 第11-14页 |
1.2.1 宽度控制技术的发展史 | 第11-12页 |
1.2.2 立辊调宽法 | 第12-14页 |
1.3 调宽压力机调宽法 | 第14-19页 |
1.3.1 调宽压力机概况 | 第14-16页 |
1.3.2 调宽压力机特点 | 第16-18页 |
1.3.3 首钢京唐1580mm热轧线调宽工艺 | 第18-19页 |
1.4 调宽压力机侧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1.5.1 研究的背景意义 | 第20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1-37页 |
2.1 有限元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1.1 有限变形应变张量 | 第21-22页 |
2.1.2 应变与位移的关系 | 第22-23页 |
2.1.3 有限元求解一般步骤 | 第23-24页 |
2.2 弹塑性有限元理论 | 第24-28页 |
2.2.1 屈服准则 | 第24-25页 |
2.2.2 流动准则 | 第25-27页 |
2.2.3 强化准则 | 第27-28页 |
2.2.4 热弹塑性理论本构方程 | 第28页 |
2.3 接触分析基本原理 | 第28-32页 |
2.3.1 接触问题 | 第28-29页 |
2.3.2 接触问题求解方法 | 第29-32页 |
2.3.3 摩擦问题 | 第32页 |
2.4 传热分析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2.4.1 传热基本方程 | 第33-34页 |
2.4.2 传热问题的控制方程 | 第34页 |
2.5 LS-DYNA软件简介 | 第34-36页 |
2.5.1 LS-DYNA的特点 | 第34-35页 |
2.5.2 热力耦合和命令流 | 第35-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建模过程 | 第37-47页 |
3.1 工艺设备和原理 | 第37-38页 |
3.2 模块运动的数学模型 | 第38-40页 |
3.2.1 运动坐标系的建立 | 第38-40页 |
3.3 材料特性的选取 | 第40-42页 |
3.3.1 材料参数确定 | 第40-41页 |
3.3.2 分段线性塑性模型加载 | 第41-42页 |
3.4 建模过程 | 第42-46页 |
3.4.1 模型分析模型简化 | 第42-44页 |
3.4.2 单元划分 | 第44页 |
3.4.3 接触摩擦 | 第44页 |
3.4.4 温度场参数的选取 | 第44-45页 |
3.4.5 边界条件 | 第45-46页 |
3.4.6 辊道、送进辊及压紧辊的模型建立 | 第4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有限元模拟结果和分析 | 第47-73页 |
4.1 模拟结果 | 第47-50页 |
4.1.1 板材的截面形状 | 第47-50页 |
4.1.2 轧制力 | 第50页 |
4.2 模拟分析的可靠性验证 | 第50-52页 |
4.3 侧压过程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61页 |
4.3.1 板坯侧压量 | 第52-54页 |
4.3.2 模块角度 | 第54-55页 |
4.3.3 板坯宽度 | 第55-56页 |
4.3.4 板坯厚度 | 第56-58页 |
4.3.5 板坯送进量 | 第58-59页 |
4.3.6 材料成分 | 第59-60页 |
4.3.7 板坯初始温度 | 第60-61页 |
4.4 温度场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 | 第61-64页 |
4.4.1 温度分布 | 第61-62页 |
4.4.2 节点温度变化 | 第62-63页 |
4.4.3 侧压量对最高最低温度的影响 | 第63-64页 |
4.5 与立辊调宽对比模拟 | 第64-67页 |
4.6 头部失宽和短行程模拟分析 | 第67-72页 |
4.6.1 头部失宽模拟分析 | 第67-69页 |
4.6.2 调宽压力机短行程控制技术 | 第69-7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附录 | 第81-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