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干燥过程的传热传质机理及出机粮含水率智能预测的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页 |
1.2 粮食干燥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粮食干燥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多级干燥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3 干燥过程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粮食干燥过程控制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方向 | 第14-16页 |
1.4 本文所做的内容 | 第16-17页 |
第2章 粮食干燥数学模型 | 第17-31页 |
2.1 粮食干燥理论模型 | 第17-20页 |
2.1.1 单粒谷物干燥模型 | 第17-18页 |
2.1.2 对数模型 | 第18-19页 |
2.1.3 平衡模型 | 第19-20页 |
2.2 干燥过程偏微分方程模型 | 第20-23页 |
2.2.1 水分质量平衡方程 | 第20-21页 |
2.2.2 热量平衡方程 | 第21-22页 |
2.2.3 热量传递方程 | 第22页 |
2.2.4 薄层干燥方程 | 第22-23页 |
2.3 数值计算 | 第23-27页 |
2.3.1 质量平衡方程的差分表达式 | 第24-25页 |
2.3.2 热平衡和热传递方程的差分表达式 | 第25页 |
2.3.3 薄层干燥方程的差分表达式 | 第25-27页 |
2.4 数学模型的仿真研究 | 第27-30页 |
2.4.1 入机粮含水率对出机粮含水率的影响 | 第27-28页 |
2.4.2 热风温度对出机粮含水率的影响 | 第28-29页 |
2.4.3 排粮速度对出机粮含水率的影响 | 第29-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粮食干燥过程中的各参数分析 | 第31-45页 |
3.1 概述 | 第31-32页 |
3.1.1 粮食干燥过程 | 第31-32页 |
3.2 粮食干燥相关参数 | 第32-37页 |
3.2.1 干燥塔相关体积 | 第32-33页 |
3.2.2 各干燥层的流量 | 第33-35页 |
3.2.3 通过干燥塔的各干燥层的时间 | 第35页 |
3.2.4 通过干燥塔的各干燥层的温度 | 第35-37页 |
3.3 样本统计数据分析 | 第37-41页 |
3.4 粮食干燥过程中的内部温度变化 | 第41-4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4章 正交分析在粮食干燥中的应用 | 第45-55页 |
4.1 概述 | 第45-46页 |
4.1.1 正交分析表 | 第45-46页 |
4.2 数据的直观分析 | 第46-47页 |
4.2.1 综合可比性 | 第46-47页 |
4.2.2 水平均值图 | 第47页 |
4.3 数据的方差分析 | 第47-52页 |
4.3.1 统计模型 | 第48页 |
4.3.2 总平方和分解 | 第48-49页 |
4.3.3 各因子的平方和 | 第49-50页 |
4.3.4 计算 | 第50-51页 |
4.3.5 方差分析表 | 第51-52页 |
4.4 贡献率分析 | 第52-54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出机粮含水率的模糊预测 | 第55-65页 |
5.1 模糊预测 | 第55-58页 |
5.1.1 概述 | 第55-56页 |
5.1.2 模糊预测特点 | 第56-57页 |
5.1.3 模糊预测器结构 | 第57-58页 |
5.1.4 规则库 | 第58页 |
5.2 出机粮含水率的模糊预测 | 第58-62页 |
5.2.1 模糊预测器的结构 | 第58-59页 |
5.2.2 定义输入输出模糊集 | 第59页 |
5.2.3 定义隶属度函数 | 第59-61页 |
5.2.4 建立模糊预测规则 | 第61-62页 |
5.2.5 建立模糊预测规则表 | 第62页 |
5.2.6 仿真实例 | 第62页 |
5.3 出机粮含水率结果分析 | 第62-64页 |
5.3.1 模糊仿真结果 | 第62-63页 |
5.3.2 误差分析 | 第63-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5-67页 |
6.1 结论 | 第65页 |
6.2 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