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词 | 第10-11页 |
前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3页 |
1 染料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2-23页 |
1.1 染料废水的特点 | 第12页 |
1.2 染料废水的处理方法 | 第12-14页 |
1.3 生物法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1.4 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研究现状 | 第17-21页 |
1.4.1 藻菌共生系统的类型 | 第18-20页 |
1.4.2 藻菌体系的处理工艺类型 | 第20页 |
1.4.3 水质条件对藻菌共生系统处理废水的影响 | 第20-21页 |
1.5 本实验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2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小球藻对分散蓝2BLN的去除优化及机理研究 | 第23-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5页 |
2.1.1 实验藻株和染料 | 第2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1.3 实验装置 | 第24页 |
2.1.4 实验试剂与培养基 | 第24-25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5-28页 |
2.2.1 小球藻的培养与保存 | 第25页 |
2.2.2 小球藻的生长曲线与生物量测定 | 第25-26页 |
2.2.3 小球藻的油脂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2.4 脱色率测定 | 第26页 |
2.2.5 小球藻广谱性实验 | 第26页 |
2.2.6 培养条件对小球藻去除分散蓝2BLN的影响 | 第26-27页 |
2.2.7 小球藻对分散蓝2BLN的脱色机理研究 | 第27-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9页 |
2.3.1 小球藻去除染料的广谱性实验 | 第28-29页 |
2.3.2 染料浓度对小球藻去除染料能力的影响 | 第29-30页 |
2.3.3 接种量对小球藻去除染料能力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4 初始pH对小球藻去除染料能力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5 光照强度对小球藻去除染料能力的影响 | 第32-33页 |
2.3.6 CO_2通气量对小球藻去除染料能力的影响 | 第33-35页 |
2.3.7 小球藻的木质素降解酶测定 | 第35页 |
2.3.8 分散蓝2BLN的降解产物分析 | 第35-39页 |
2.4 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活性污泥法对分散蓝 2BLN染料的去除研究 | 第40-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0-42页 |
3.1.1 污泥来源 | 第40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1.3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3.1.4 活性污泥培养 | 第41-42页 |
3.1.5 人工配水配方 | 第42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2-44页 |
3.2.1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42页 |
3.2.2 活性污泥处理分散蓝2BLN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3.2.3 活性污泥对分散蓝2BLN的吸附特性研究 | 第43-44页 |
3.2.4 活性污泥宏基因组测定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3.3.1 污泥投入量对染料去除的影响 | 第44页 |
3.3.2 初始pH对染料去除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3 葡萄糖浓度对染料去除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4 吸附动力学 | 第46页 |
3.3.5 吸附等温线模型 | 第46-47页 |
3.3.6 活性污泥宏基因组测定 | 第47-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小球藻-活性污泥体系对分散蓝 2BLN染料的去除研究 | 第50-61页 |
4.1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50-52页 |
4.1.1 实验藻株和污泥 | 第50页 |
4.1.2 培养条件 | 第50页 |
4.1.3 分析检测 | 第50-51页 |
4.1.4 小球藻-活性污泥体系构建 | 第51页 |
4.1.5 小球藻-活性污泥体系对染料废水的去除研究 | 第51页 |
4.1.6 探究小球藻-活性污泥体系的实际应用前景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9页 |
4.2.1 小球藻-活性污泥共生体系的构建 | 第52-53页 |
4.2.2 初始pH对小球藻-活性污泥体系去除染料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3 Na+浓度对小球藻-活性污泥体系去除染料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4 不同碳源对小球藻-活性污泥体系去除染料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5 共生体系的实际应用前景 | 第56-59页 |
4.3 小结 | 第59-61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5.1 结论 | 第61页 |
5.2 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附件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