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 引言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2.1 供试材料 | 第21-23页 |
2.1.1 纳米银与硝酸银 | 第21页 |
2.1.2 供试生物 | 第21页 |
2.1.3 供试土壤 | 第21-22页 |
2.1.4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2.2 AgNP对大豆光合系统的影响试验 | 第23-24页 |
2.2.1 大豆育苗及培养 | 第23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3页 |
2.2.3 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3-24页 |
2.3 AgNP叶面和根系暴露对大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试验 | 第24-25页 |
2.3.1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2.3.2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2.4 AgNP沿生菜-蜗牛食物链传递试验 | 第25-27页 |
2.4.1 蜗牛经食物相途径暴露AgNP试验 | 第25-26页 |
2.4.2 蜗牛经水相暴露AgNP试验 | 第26页 |
2.4.3 蜗牛吸收AgNP后的排出试验 | 第26-27页 |
2.4.4 蜗牛生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27页 |
2.5 同位素109Ag在大豆和蜗牛体内的示踪试验 | 第27-28页 |
2.5.1 109AgNP及Ag2S-NP合成试验 | 第27-28页 |
2.5.2 叶面和根系暴露试验 | 第28页 |
2.5.3 食物相暴露试验 | 第28页 |
2.6 样品分析及数据处理 | 第28-30页 |
2.6.1 纳米材料的表征 | 第28页 |
2.6.2 生物样品中总银的检测 | 第28-29页 |
2.6.3 Ag同位素计算 | 第29页 |
2.6.4 数据处理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1页 |
3.1 AgNP对大豆光合系统的影响 | 第30-36页 |
3.1.1 商购AgNP的表征分析 | 第30页 |
3.1.2 AgNP和AgNO3对大豆生物量的影响 | 第30-31页 |
3.1.3 AgNP和AgNO3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3.1.4 AgNP和AgNO3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 AgNP叶面和根系暴露对大豆吸收及转运的影响 | 第36-39页 |
3.2.1 合成AgNP的表征分析 | 第36-37页 |
3.2.2 大豆新叶的总银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3.2.3 大豆老叶的总银含量及迁移系数分析 | 第38页 |
3.2.4 大豆根部的总银含量及迁移系数分析 | 第38-39页 |
3.3 AgNP在食物链传递中的风险评估 | 第39-44页 |
3.3.1 供试AgNP表征分析 | 第39页 |
3.3.2 蜗牛对AgNP的同化效率和摄食效率分析 | 第39-41页 |
3.3.3 蜗牛体内总银水相吸收速率分析 | 第41-42页 |
3.3.4 蜗牛体内总银损失速率分析 | 第42-43页 |
3.3.5 蜗牛在食物相和水相中暴露AgNP的风险分析 | 第43-44页 |
3.4 同位素109Ag在大豆和蜗牛体内的示踪过程分析 | 第44-51页 |
3.4.1 109AgNP及Ag2S-NP表征分析 | 第44-45页 |
3.4.2 大豆的生物量和荧光参数 | 第45-46页 |
3.4.3 叶片中107Ag和109Ag含量分析 | 第46-47页 |
3.4.4 根部中107Ag和109Ag含量分析 | 第47-48页 |
3.4.5 叶片、根部中107Ag和109Ag的比列及迁移系数 | 第48-49页 |
3.4.6 蜗牛及粪便中107Ag和109Ag含量分析 | 第49-51页 |
4 讨论 | 第51-54页 |
5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