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我国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论文选题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15-17页
        1.3.1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3.2 创新之处第16-17页
第2章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及其监管第17-28页
    2.1 转基因食品的界定第17-20页
        2.1.1 转基因食品的概念第17页
        2.1.2 转基因食品的分类第17-19页
        2.1.3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特征第19-20页
    2.2 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管的必要性第20-26页
        2.2.1 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的需要第20-21页
        2.2.2 维护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第21-22页
        2.2.3 保障人类健康权与环境权的需要第22-26页
    2.3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国外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分析第28-40页
    3.1 美国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管理机构第28-30页
        3.1.1 美国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第28-29页
        3.1.2 管理机构设置第29-30页
    3.2 欧盟转基因食品相关法律制度第30-34页
        3.2.1 欧盟转基因食品的“预防原则”第30-31页
        3.2.2 欧盟转基因食品现有的法律第31-34页
    3.3 日本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的规范与管理机构第34-37页
        3.3.1 日本转基因食品相关法规第34-35页
        3.3.2 相关管理机构设置第35页
        3.3.3 相关法律规定第35-37页
    3.4 国外转基因食品管理制度的借鉴第37-39页
    3.5 本章小结第39-40页
第4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第40-50页
    4.1 我国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的立法发展第40-43页
        4.1.1 初步探索阶段第40页
        4.1.2 补充发展阶段第40-41页
        4.1.3 配套实施阶段第41-42页
        4.1.4 不断发展完善阶段第42-43页
    4.2 我国转基因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第43-49页
        4.2.1 我国转基因食品立法层次较低第43-44页
        4.2.2 立法内容不健全第44-45页
        4.2.3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不明确第45-47页
        4.2.4 转基因食品监督检测制度不健全第47-48页
        4.2.5 转基因食品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第48-49页
    4.3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5章 我国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的完善第50-63页
    5.1 转基因食品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和立法原则第50-52页
        5.1.1 我国转基因食品立法的价值取向第50-51页
        5.1.2 我国转基因食品的立法原则第51-52页
    5.2 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第52-55页
        5.2.1 转基因食品的标识制度第52-53页
        5.2.2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的内容第53-54页
        5.2.3 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完善的意义第54-55页
    5.3 建立健全我国转基因食品监督检测制度第55-60页
        5.3.1 整合检验检测机构、规范检验方法第55-56页
        5.3.2 建立信息追溯制度第56-57页
        5.3.3 完善转基因食品召回制度第57-60页
    5.4 完善我国转基因食品的损害赔偿救济机制第60-62页
        5.4.1 确认严格的责任归责原则第60-61页
        5.4.2 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第61-62页
        5.4.3 强化经济信用责任的作用第62页
    5.5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结论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第68-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企业并购的法律风险评估机制研究
下一篇:论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