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1页 |
一、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 第7-8页 |
二、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8-11页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1-15页 |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 第11-12页 |
二、西方文化中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12-13页 |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13-15页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历史演进 | 第15-33页 |
一、毛泽东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15-19页 |
(一)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理论源泉是矛盾学说 | 第15-16页 |
(二)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关键内容是统筹兼顾 | 第16-18页 |
(三) 毛泽东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体现是群众路线 | 第18-19页 |
二、邓小平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19-23页 |
(一) 和谐发展是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首要基础 | 第19-20页 |
(二) 和谐稳定是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内容 | 第20-22页 |
(三) 和谐公正是邓小平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理念 | 第22-23页 |
三、江泽民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3-27页 |
(一) 民主与法制是江泽民和谐社会思想的制度特征 | 第24-25页 |
(二) 效率与公平是江泽民和谐社会思想的具体体现 | 第25-26页 |
(三) 发展与稳定是江泽民和谐社会思想的集中反映 | 第26-27页 |
四、胡锦涛的和谐社会思想 | 第27-33页 |
(一) 以人为本是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主线 | 第27-29页 |
(二) 二十八字方略是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 | 第29-31页 |
(三) 四位一体是胡锦涛和谐社会思想的实践特征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比较分析 | 第33-43页 |
一、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索的共同点 | 第33-37页 |
(一)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 | 第33-34页 |
(二) 注重解决民生问题 | 第34-35页 |
(三) 注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35-36页 |
(四) 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 第36-37页 |
二、中国共产党四代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索的不同点 | 第37-43页 |
(一) 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认识不同 | 第37-38页 |
(二) 对社会内部各方面关系和谐的理解不同 | 第38-39页 |
(三) 对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的看法不同 | 第39-40页 |
(四) 对和谐社会践行的特点不同 | 第40-43页 |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探索的当代意义及启示 | 第43-47页 |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43-44页 |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 第44-45页 |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创新为旗帜 | 第45-46页 |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协调好定性与定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