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悬索桥设计过程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工程应用选题背景 | 第10页 |
1.2 人行悬索桥体系构成及受力特点 | 第10-12页 |
1.3 人行悬索桥概况 | 第12-15页 |
1.3.1 人行悬索桥型式 | 第12-13页 |
1.3.2 人行悬索桥总体特点 | 第13页 |
1.3.3 人行悬索桥基本构造 | 第13-15页 |
1.4 悬索桥计算理论 | 第15-18页 |
1.4.1 弹性理论 | 第15-16页 |
1.4.2 挠度理论 | 第16页 |
1.4.3 有限位移理论 | 第16-18页 |
1.5 悬链线理论在人行悬索桥中应用 | 第18页 |
1.6 我国人行悬索桥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7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19-20页 |
2 人行悬索桥总体设计 | 第20-28页 |
2.1 总体设计 | 第20-22页 |
2.1.1 设计常规项目 | 第20页 |
2.1.2 人行悬索桥型式选择 | 第20页 |
2.1.3 人行悬索桥主要技术参数 | 第20-21页 |
2.1.4 荷载作用效应 | 第21-22页 |
2.2 人行悬索桥结构设计 | 第22-26页 |
2.2.1 主缆、索夹及吊杆 | 第22-24页 |
2.2.2 索鞍、桥塔构造设计 | 第24-25页 |
2.2.3 锚碇的设计 | 第25-26页 |
2.2.4 桥面系的设计 | 第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3 悬索桥工程应用分析 | 第28-38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8页 |
3.2 基础数据 | 第28-30页 |
3.2.1 设计参照规范 | 第28-29页 |
3.2.2 技术标准 | 第29页 |
3.2.3 气象、水文、地质条件 | 第29-30页 |
3.3 总体设计 | 第30-37页 |
3.3.1 桥梁选型及布置 | 第30-31页 |
3.3.2 荷载作用 | 第31-32页 |
3.3.3 桥塔及索鞍 | 第32-33页 |
3.3.4 主缆、索夹及吊杆设计 | 第33-35页 |
3.3.5 桥面系 | 第35页 |
3.3.6 锚碇设计 | 第35-36页 |
3.3.7 附属结构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人行悬索桥结构计算 | 第38-51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8页 |
4.2 设计依据 | 第38-39页 |
4.3 技术标准 | 第39页 |
4.4 主要材料 | 第39-40页 |
4.5 桥面系计算 | 第40-41页 |
4.5.1 计算资料 | 第40页 |
4.5.2 桥面系横断面布置 | 第40页 |
4.5.3 桥面系内力计算 | 第40-41页 |
4.6 缆索计算 | 第41-43页 |
4.6.1 基本数据 | 第41-42页 |
4.6.2 主缆承受恒载计算(半桥恒载) | 第42页 |
4.6.3 主缆索力计算 | 第42-43页 |
4.6.4 主缆应力验算 | 第43页 |
4.7 人行悬索桥挠度验算 | 第43-45页 |
4.7.1 温度变化作用下的主索挠度计算 | 第43页 |
4.7.2 荷载作用下主缆伸长量计算 | 第43-44页 |
4.7.3 边索在温度和荷载作用下挠度计算 | 第44页 |
4.7.4 缆索伸长量引起的跨中矢高的变化 | 第44-45页 |
4.7.5 缆索挠度变化值验算 | 第45页 |
4.8 吊杆、索夹计算 | 第45-48页 |
4.8.1 吊杆计算 | 第45-46页 |
4.8.2 连接块钢板计算 | 第46-47页 |
4.8.3 索夹及连接件计算 | 第47-48页 |
4.9 人行悬索桥桥塔计算 | 第48-49页 |
4.10 锚碇的计算 | 第49-50页 |
4.11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2页 |
6 浩然河 1-49M人行悬索桥主要结构图 | 第5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