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4.2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4.3 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第2章 本研究的可比性及所运用的基本理论 | 第16-26页 |
2.1 本研究的可比性 | 第16-17页 |
2.1.1 侧重“内史”研究 | 第16页 |
2.1.2 科学史跨度相同 | 第16-17页 |
2.2 历史学主要研究理论 | 第17-22页 |
2.2.1 历史科学的元理论 | 第17-18页 |
2.2.2 西方历史编撰学“范型”划分 | 第18-20页 |
2.2.3 西方实证主义历史编撰学的理论 | 第20页 |
2.2.4 历史进步观念 | 第20-22页 |
2.3 科学史比较研究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2.3.1 拉卡托斯的科学史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3.2 辉格史及其解释 | 第23页 |
2.3.3 萨顿之“新人文主义” | 第23-24页 |
2.3.4 科学史的“内史”与“外史” | 第24页 |
2.3.5 “范式”的内涵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斯蒂芬﹒F﹒梅森与W.C丹皮尔“科学史范式”比较 | 第26-42页 |
3.1 梅森与丹皮尔科学史研究背景比较 | 第26-27页 |
3.1.1 梅森研究背景 | 第26页 |
3.1.2 丹皮尔研究背景 | 第26-27页 |
3.1.3 梅森与丹皮尔科学史研究背景异同 | 第27页 |
3.2 梅森与丹皮尔“科学史”构建方法的比较 | 第27-32页 |
3.2.1 梅森《自然科学史》的构建方法 | 第28-29页 |
3.2.2 丹皮尔《科学史》的构建方法 | 第29-30页 |
3.2.3 梅森与丹皮尔“科学史”构建方法异同 | 第30-32页 |
3.3 梅森与丹皮尔“科学史范式”思想比较 | 第32-41页 |
3.3.1 梅森的历史编撰学“范型” | 第32-34页 |
3.3.2 丹皮尔的历史编撰学“范型” | 第34-36页 |
3.3.3 梅森“科学史范式”思想概括 | 第36-37页 |
3.3.4 丹皮尔“科学史范式”思想概括 | 第37-39页 |
3.3.5 梅森与丹皮尔“科学史范式”思想异同 | 第39-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梅森与丹皮尔“科学史范式”比较的价值 | 第42-47页 |
4.1 “科学史范式”比较的史学意义 | 第42-44页 |
4.1.1 还原科学的历史面目 | 第42-43页 |
4.1.2 深化科学史编撰思想方法 | 第43页 |
4.1.3 探索科学发展内部规律 | 第43-44页 |
4.2 “科学史范式”比较的当代价值 | 第44-46页 |
4.2.1 建立学科关系 | 第44-45页 |
4.2.2 促进科学哲学思想形成 | 第45页 |
4.2.3 科技哲学的学科建制 | 第45-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