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9-1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5-16页 |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18-31页 |
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18-21页 |
2.1.1 新公共管理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2.1.2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代表思想 | 第20-21页 |
2.1.3 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基本观点 | 第21页 |
2.2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适用性研究 | 第21-23页 |
2.2.1 教育的属性 | 第22页 |
2.2.2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等教育领域的适用性分析 | 第22-23页 |
2.3 国外高校实验室管理模式概述 | 第23-28页 |
2.3.1 日本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研究 | 第24-26页 |
2.3.2 美国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模式研究 | 第26-27页 |
2.3.3 英国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模式研究 | 第27-28页 |
2.4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管理现状 | 第28-31页 |
2.4.1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发展阶段 | 第29页 |
2.4.2 我国高校实验室的发展现状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新公共管理视角下北京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分析 | 第31-42页 |
3.1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概述 | 第31-33页 |
3.1.1 建设背景 | 第31-32页 |
3.1.2 建设目标 | 第32页 |
3.1.3 建设概况 | 第32-33页 |
3.2 北京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举措 | 第33-39页 |
3.2.1 适当分权,促进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 第33-34页 |
3.2.2 引入社会资本,建立社会投资通道 | 第34-36页 |
3.2.3 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 | 第36-38页 |
3.2.4 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 第38页 |
3.2.5 多元化考核方法的运用 | 第38-39页 |
3.2.6 利用校企合作开创广阔的平台 | 第39页 |
3.3 北京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得的建设成果 | 第39-42页 |
3.3.1 实现了制度化的管理 | 第39-40页 |
3.3.2 充实的实验教学体系推动了不同层次创新人才培养 | 第40页 |
3.3.3 实验教学队伍日益优化 | 第40-41页 |
3.3.4 信息化平台促进了管理的科学化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北京市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6页 |
4.1 投资渠道单一 | 第42-43页 |
4.2 创新能力培养体制不健全 | 第43页 |
4.2.1 实验教学内容有待进一步改革 | 第43页 |
4.2.2 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 第43页 |
4.3 绩效目标不明确 | 第43-44页 |
4.4 实验技术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 | 第44-45页 |
4.4.1 管理体制不够科学合理 | 第44页 |
4.4.2 实验室队伍的培训力度欠缺 | 第44-45页 |
4.5 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不高 | 第45-46页 |
第五章 基于新公共管理论视角的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创新 | 第46-56页 |
5.1 管理体制创新:适当下放权力 | 第46-47页 |
5.2 投资渠道创新:引进社会资本 | 第47-48页 |
5.2.1 政府 | 第47页 |
5.2.2 社会其他组织 | 第47-48页 |
5.2.3 高校自身 | 第48页 |
5.3 绩效管理创新:多元量化考核 | 第48-50页 |
5.3.1 绩效指标的特点 | 第48-49页 |
5.3.2 绩效考核的主要方面 | 第49-50页 |
5.3.3 绩效指标体系 | 第50页 |
5.4 人力资源创新,开发教师队伍 | 第50-51页 |
5.4.1 实验队伍的重要性 | 第50-51页 |
5.4.2 现代人力资源制度的引入 | 第51页 |
5.4.3 对兼职教师的开发 | 第51页 |
5.5 运营效率创新:综合考量投入——产出 | 第51-53页 |
5.6 运行模式创新:扩大开放程度 | 第53-54页 |
5.6.1 对内开放 | 第53-54页 |
5.6.2 对外开放 | 第54页 |
5.7 持续发展创新:加强校企合作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1 | 第59-63页 |
附录2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