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橡胶的热氧老化现象以及防护 | 第16-23页 |
1.2.1 概述 | 第16-17页 |
1.2.2 橡胶的热氧老化反应机理 | 第17-18页 |
1.2.3 抗氧剂作用机理 | 第18-19页 |
1.2.4 抗氧剂的种类及其防护效能 | 第19-21页 |
1.2.5 抗氧剂的并用以及协同效应 | 第21-23页 |
1.3 橡胶的臭氧老化以及防护 | 第23-26页 |
1.3.1 橡胶的臭氧老化 | 第23页 |
1.3.2 橡胶的臭氧老化机理 | 第23-24页 |
1.3.3 橡胶臭氧老化的影响因素 | 第24-25页 |
1.3.4 橡胶臭氧老化的防护方法 | 第25-26页 |
1.4 橡胶的其他老化以及防护 | 第26-27页 |
1.4.1 橡胶的疲劳老化以及防护 | 第26页 |
1.4.2 有害金属离子的老化以及防护 | 第26页 |
1.4.3 光氧化老化以及防护 | 第26-27页 |
1.4.4 橡胶的生物老化以及防护 | 第27页 |
1.5 橡胶防老剂的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1.5.1 高分子量防老剂的研制 | 第27页 |
1.5.2 多功能防老剂的研制 | 第27-28页 |
1.5.3 复合型防老剂的研制 | 第28页 |
1.5.4 绿色无污染防老剂的研制 | 第28页 |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页 |
1.7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8 预期研究成果和创新点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案及表征测试方法 | 第30-36页 |
2.1 实验原材料及配方 | 第30-32页 |
2.1.1 实验原材料 | 第30页 |
2.1.2 实验配方 | 第30-32页 |
2.2 实验设备及测试仪器 | 第32页 |
2.3 实验工艺 | 第32-33页 |
2.3.1 抗氧剂的乳化工艺 | 第32-33页 |
2.3.2 胶乳絮凝工艺 | 第33页 |
2.3.3 混炼工艺 | 第33页 |
2.3.4 硫化工艺及条件 | 第33页 |
2.4 性能测试及表征 | 第33-36页 |
2.4.1 硫化性能 | 第33页 |
2.4.2 门尼粘度 | 第33-34页 |
2.4.3 傅立叶全反射红外(FT-IR) | 第34页 |
2.4.4 硫化胶力学性能 | 第34页 |
2.4.5 橡胶的黄色指数 | 第34页 |
2.4.6 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 第34页 |
2.4.7 乳液粒径测试 | 第34页 |
2.4.8 热重分析(TGA) | 第34-35页 |
2.4.9 屈挠疲劳测试 | 第35-36页 |
第三章 Addivant公司的抗氧剂产品在E-SBR中的应用性能评价研究 | 第36-56页 |
3.1 Addivant公司的抗氧剂产品特点 | 第36-38页 |
3.2 抗氧剂乳液的表征 | 第38-39页 |
3.3 抗氧剂应用于E-SBR在100℃下老化性能测试 | 第39-50页 |
3.3.1 LOWINOX(?)520与吉化抗氧剂X的用量对生胶的黄色指数、门尼粘度的影响 | 第39-42页 |
3.3.2 ANOX(?)PP18与辅助抗氧剂的复配对生胶的黄色指数、门尼粘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3 不同的酚类主抗氧剂与相同的辅助抗氧剂的复配对生胶的黄色指数、门尼粘度的影响 | 第44-47页 |
3.3.4 相同的酚类主抗氧剂与不同的辅助抗氧剂的复配对生胶的黄色指数、门尼粘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5 LOWINOX(?)520与吉化抗氧剂X的用量对老化前后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影响 | 第48-49页 |
3.3.6 ANOX(?)PP18与辅助抗氧剂的复配对老化前后硫化胶的力学性能影响 | 第49-50页 |
3.4 橡胶热氧老化机理的研究 | 第50-51页 |
3.5 抗氧剂的热力学表征 | 第51-53页 |
3.6 小结 | 第53-56页 |
第四章 Addivant公司开发的防老剂在胎侧胶的应用性能评价研究 | 第56-64页 |
4.1 密炼机对橡胶加工的再现性测试 | 第56页 |
4.2 混炼胶的硫化特性 | 第56-57页 |
4.3 混炼胶的门尼粘度和门尼焦烧性能 | 第57-58页 |
4.4 硫化胶老化前后的物理机械性能 | 第58-60页 |
4.5 硫化胶老化前后的抗屈挠疲劳以及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 第60-61页 |
4.5.1 老化前后的抗屈挠疲劳测试 | 第60-61页 |
4.5.2 老化前后的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 第61页 |
4.6 防老剂的热稳定性 | 第61-62页 |
4.7 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2-74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
附件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