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古今药方纵横的山豆根应用规律研究
| 提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第一部分 山豆根药性毒效相关文献研究 | 第9-25页 |
| 一、 性味归经 | 第9-13页 |
| 1.性味 | 第9-11页 |
| 2.归经 | 第11-13页 |
| 二、 毒性 | 第13页 |
| 1.毒性认知演变 | 第13页 |
| 2.毒性反应 | 第13页 |
| 三、 功效主治 | 第13-20页 |
| 四、 用量用法 | 第20-21页 |
| 五、 影响山豆根毒效相关因素研究 | 第21-25页 |
| 1.炮制 | 第21页 |
| 2.用量 | 第21-22页 |
| 3.煎法 | 第22页 |
| 4.服法 | 第22页 |
| 5.病证 | 第22-23页 |
| 6.配伍 | 第23-24页 |
| 7.品种 | 第24页 |
| 8.个体差异 | 第24-25页 |
| 第二部分 基于方剂组成统计分析的古今用药规律研究 | 第25-61页 |
| 一、 资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一) 资料来源与数据标准化处理 | 第25-26页 |
| 1.山豆根药名规范 | 第25页 |
| 2.山豆根方选择标准 | 第25页 |
| 3.药物数据规范 | 第25页 |
| 4.病证数据规范 | 第25-26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26页 |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26-57页 |
| (一) 各历史时期山豆根方配伍用药与主治病证分布 | 第26-49页 |
| 1.山豆根内服方 | 第26-40页 |
| 2.局部用药方 | 第40-49页 |
| (二) 古今山豆根方主治病证与配伍用药总体分析 | 第49-57页 |
| 1.频数分布 | 第49-51页 |
| 2.因子分析 | 第51-57页 |
| 三、 讨论 | 第57-61页 |
| (一) 减毒配伍 | 第57-58页 |
| (二) 增效配伍 | 第58-61页 |
| 第三部分 山豆根在现代临床中的应用规律 | 第61-78页 |
| 一、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 (一) 资料来源 | 第61页 |
| (二) 文献选择标准 | 第61页 |
| 1.纳入标准 | 第61页 |
| 2.排除标准 | 第61页 |
| (三) 分析方法 | 第61-62页 |
| 二、 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 (一) 资料分布 | 第62-63页 |
| (二) 临床应用 | 第63-66页 |
| 1.适应症 | 第63-65页 |
| 2.临床疗效 | 第65-66页 |
| 3.不良反应 | 第66页 |
| (三) 剂量 | 第66-67页 |
| (四) 用法 | 第67-68页 |
| 1.剂型 | 第67页 |
| 2.给药方法 | 第67-68页 |
| (五) 配伍 | 第68-70页 |
| 三、 讨论 | 第70-78页 |
| 结语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详细摘要 | 第112-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