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伦理学(道德哲学)论文--伦理学理论与方法论论文--伦理学与其他科学的关系论文--道德与经济论文

伦理经济思想溯源及视角演化

中文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导论第13-25页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第13-15页
    1.2 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国外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2 国内伦理经济思想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第19页
    1.4 论文技术路线图第19-21页
    1.5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第21-22页
        1.5.1 论文的创新第21-22页
        1.5.2 论文的不足第22页
    1.6 论文的基本结构第22-25页
第2章 伦理经济学争议:文献视角第25-37页
    2.1 经济伦理学及基础第25-28页
        2.1.1 经济伦理学提出背景第25-26页
        2.1.2 经济伦理学内涵第26-27页
        2.1.3 经济伦理学研究对象及范畴第27-28页
    2.2 伦理经济学及基础第28-32页
        2.2.1 伦理经济学提出背景第28-29页
        2.2.2 伦理经济学内涵第29-30页
        2.2.3 伦理经济学研究对象及范畴第30-32页
    2.3 伦理经济学与经济伦理学关系第32-35页
        2.3.1 伦理经济学等同于经济伦理学第33-34页
        2.3.2 伦理经济学不同于经济伦理学第34-35页
    2.4 伦理经济学的界定第35-37页
第3章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经济思想:自然法则视角第37-59页
    3.1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经济思想形成背景第37-43页
        3.1.1 伦理的天然主导地位第38-41页
        3.1.2 经济的发展及经济学的张力第41-43页
    3.2 亚里士多德伦理经济思想的主线:自然法则第43-53页
        3.2.1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然的定义第44-45页
        3.2.2 伦理经济思想的自然法则内涵第45-50页
        3.2.3 自然法则的深化:阿奎那的贡献第50-52页
        3.2.4 自然法则的异化及后果第52-53页
    3.3 亚里士多德伦理经济思想的自然法则解第53-59页
        3.3.1 伦理与经济的高度统一第53-55页
        3.3.2 自然法则的思想贡献第55-56页
        3.3.3 自然法则的局限性第56-59页
第4章 亚当·斯密的伦理经济思想:人性的视角第59-77页
    4.1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生成背景:从“斯密问题”谈起第59-65页
        4.1.1 “斯密问题”的内涵第60页
        4.1.2 “斯密问题”的生成过程第60-62页
        4.1.3 “斯密问题”争议第62-63页
        4.1.4 “斯密问题”的原貌第63-65页
    4.2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核心支点:人性第65-66页
        4.2.1 关于人性中的利己第65-66页
        4.2.2 关于人性中的利他第66页
    4.3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两个方面:利己与利他第66-70页
        4.3.1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之利己考察第67-68页
        4.3.2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之利他考察第68-70页
    4.4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人性解第70-75页
        4.4.1 利他是利己的边界第70-71页
        4.4.2 利己的正外部性:利他的实现第71-73页
        4.4.3 利己的负外部性:利他式微第73-74页
        4.4.4 人性中的利己与利他平衡第74-75页
    4.5 斯密伦理经济思想的局限第75-77页
第5章 阿马蒂亚·森的伦理经济思想:道德哲学回归的视角第77-95页
    5.1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生成背景第77-82页
        5.1.1 主流经济学呈现出“去人化”特征第77-79页
        5.1.2 福利经济理论对森的影响第79-81页
        5.1.3 公共经济理论对森的影响第81-82页
    5.2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核心:经济学向伦理学的回归第82-84页
        5.2.1 拒绝经济的“去伦理化”第82-83页
        5.2.2 呼唤伦理经济的回归第83-84页
    5.3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实现路径第84-89页
        5.3.1 益贫式发展第85-87页
        5.3.2 可行能力的提高第87-89页
    5.4 阿马蒂亚·森伦理经济思想的价值追寻:人的发展第89-95页
        5.4.1 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第89-90页
        5.4.2 发展是实现自由的手段第90-91页
        5.4.3 对森伦理经济思想的评价第91-95页
第6章 马克思的伦理经济思想:制度的视角第95-115页
    6.1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实现前提:制度批判第95-104页
        6.1.1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第95-99页
        6.1.2 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媒介第99-101页
        6.1.3 无产阶级的命运第101-104页
    6.2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实现途径:制度革命第104-108页
        6.2.1 消灭私有制第104-106页
        6.2.2 私有财产的扬弃第106-107页
        6.2.3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第107-108页
    6.3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对人的终极关怀第108-111页
        6.3.1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第108-110页
        6.3.2 共产主义对人的异化的积极扬弃第110-111页
    6.4 马克思伦理经济思想的超越:人的解放第111-115页
第7章 结论第115-121页
    7.1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一般特征第115-117页
        7.1.1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继承性特征第116页
        7.1.2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创新性特征第116页
        7.1.3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分合性特征第116-117页
        7.1.4 伦理经济思想演化变迁的交互性特征第117页
    7.2 伦理经济思想的当代困境第117-118页
    7.3 伦理经济思想发展的出路第118-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自由度宽频带压电—磁电复合式动能采集器研究
下一篇:基于综合环境能量采集的自供电飞行器无线传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