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知觉线索冲突及其知觉填补的机制
目录 | 第2-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研究综述 | 第7-21页 |
1.1 深度知觉线索 | 第7-10页 |
1.1.1 生理线索 | 第7页 |
1.1.2 单眼线索 | 第7-9页 |
1.1.3 双眼线索 | 第9-10页 |
1.2 深度线索之间的冲突与整合 | 第10-13页 |
1.2.1 双眼视差与纹理梯度 | 第11页 |
1.2.2 双眼视差与线条透视 | 第11-12页 |
1.2.3 双眼视差与重叠(遮挡) | 第12页 |
1.2.4 深度线索整合模型 | 第12-13页 |
1.3 深度知觉加工的脑机制 | 第13-15页 |
1.4 深度知觉加工的研究方法 | 第15-18页 |
1.5 问题提出 | 第18-19页 |
1.5.1 多线索的动态整合问题 | 第18页 |
1.5.2 多线索整合的大脑加工机制问题 | 第18-19页 |
1.5.3 深度知觉与知觉填补问题 | 第19页 |
1.6 研究构思 | 第19-20页 |
1.7 研究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纹理梯度与视差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5页 |
2.2.1 实验被试 | 第21-22页 |
2.2.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22-23页 |
2.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23-24页 |
2.2.4 脑电记录与预处理 | 第24-25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5-36页 |
2.3.1 行为数据 | 第25-27页 |
2.3.2 ERP数据 | 第27-34页 |
2.3.3 偶极子分析 | 第34-36页 |
2.4 小结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线条透视与视差 | 第38-50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2.1 实验被试 | 第38页 |
3.2.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38-39页 |
3.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39-40页 |
3.2.4 脑电记录与预处理 | 第40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3.3.1 行为数据 | 第40-42页 |
3.3.2 ERP数据 | 第42-46页 |
3.3.3 偶极子分析 | 第46-49页 |
3.4 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遮挡、视差、颜色与知觉填补 | 第50-67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4.2.1 实验被试 | 第50页 |
4.2.2 实验材料与装置 | 第50-51页 |
4.2.3 实验设计与程序 | 第51-52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2-65页 |
4.3.1 行为数据 | 第52-55页 |
4.3.2 ERP数据 | 第55-59页 |
4.3.3 一致性分析 | 第59-65页 |
4.4 小结 | 第65-67页 |
第五章 综合讨论 | 第67-73页 |
5.1 线索平均与线索优势 | 第67-68页 |
5.2 弱融合模型与强融合模型 | 第68页 |
5.3 连续性视差与非连续性视差 | 第68-69页 |
5.4 深度线索与 ERP | 第69-70页 |
5.5 知觉整合与脑区同步化 | 第70-71页 |
5.6 知觉填补与视知觉组织 | 第71-73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73-74页 |
附录 | 第74-79页 |
附表1. 第二章实验中被试的平均反应率 | 第74-75页 |
附表2. 第三章实验中被试的行为反应率 | 第75-76页 |
附录3. 第四章实验中所采用的汉字 | 第76-77页 |
附表4. 第四章实验中被试的汉字识别率 | 第77-78页 |
附表5. 第四章实验中被试的反应时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6页 |
后记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