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3页 |
| 1.2 超疏水超亲油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 第13-19页 |
| 1.2.1 化学气相沉积法 | 第13-15页 |
| 1.2.2 静电纺丝法 | 第15-17页 |
| 1.2.3 溶胶凝胶法 | 第17-18页 |
| 1.2.4 化学刻蚀法 | 第18-19页 |
| 1.3 超亲水超疏油材料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 第19-22页 |
| 1.3.1 具有氧化石墨烯层的超亲水金属网用于油水分离 | 第19-21页 |
| 1.3.2 多功能的超亲水超薄铝箔用于油水分离 | 第21-22页 |
| 1.4 智能可控润湿表面在油水分离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 1.4.1 pH响应的智能材料用于油水分离 | 第22页 |
| 1.4.2 电场响应控制的智能材料用于油水分离 | 第22-23页 |
| 1.4.3 温度诱导控制的智能材料用于油水分离 | 第23-24页 |
| 1.5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4-26页 |
| 第2章 样品制备与表征 | 第26-34页 |
| 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第26-27页 |
| 2.2 制样方案 | 第27-29页 |
| 2.2.1 电沉积法制备超疏水超亲油的铜网 | 第27-28页 |
| 2.2.2 刻蚀沉积加工技术制备超疏水超亲油的不锈钢网 | 第28-29页 |
| 2.2.3 氧化沉积技术制备具有pH响应的铜泡沫 | 第29页 |
| 2.3 样品表征 | 第29-33页 |
| 2.3.1 表面形貌分析 | 第29-30页 |
| 2.3.2 化学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 2.3.3 润湿性能分析 | 第31-32页 |
| 2.3.4 化学稳定性测试 | 第32页 |
| 2.3.5 油水分离试验 | 第32-33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电沉积法制备超疏水超亲油的铜网 | 第34-46页 |
| 3.1 超疏水表面的微观形貌 | 第34-35页 |
| 3.2 超疏水表面的成分表征 | 第35-38页 |
| 3.2.1 XPS分析 | 第35-36页 |
| 3.2.2 FT-IR分析 | 第36-38页 |
| 3.3 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性 | 第38-42页 |
| 3.3.1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 | 第38-39页 |
| 3.3.2 电沉积时间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 3.3.3 铜网的孔径对润湿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 3.3.4 自清洁性 | 第41-42页 |
| 3.4 超疏水超亲油表面的稳定性分析 | 第42-43页 |
| 3.4.1 浸泡时间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 第42页 |
| 3.4.2 pH值与接触角之间的关系 | 第42-43页 |
| 3.5 油水分离 | 第43-45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4章 氧化刻蚀法制备可用于油水分离的不锈钢网 | 第46-58页 |
| 4.1 微观形貌分析 | 第46-47页 |
| 4.2 超疏水表面的成分表征 | 第47-49页 |
| 4.2.1 XPS分析 | 第47-48页 |
| 4.2.2 FT-IR分析 | 第48-49页 |
| 4.3 润湿性分析 | 第49-53页 |
| 4.3.1 超疏水表面的形成 | 第49-50页 |
| 4.3.2 反应时间对于润湿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3.3 低粘附性 | 第51-52页 |
| 4.3.4 化学稳定性 | 第52-53页 |
| 4.4 油水分离 | 第53-5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 第5章 刻蚀沉积法制备具有pH响应润湿性的超疏水铜泡沫 | 第58-70页 |
| 5.1 超疏水表面的微观形貌 | 第58-59页 |
| 5.2 超疏水薄膜化学成分分析 | 第59-60页 |
| 5.3 铜泡沫超疏水表面润湿性分析 | 第60-63页 |
| 5.3.1 甲基硫醇和羧基硫醇摩尔比例研究 | 第60-61页 |
| 5.3.2 铜泡沫对于油和水的润湿性分析 | 第61-63页 |
| 5.3.3 处理后的铜泡沫的pH响应性能 | 第63页 |
| 5.4 鲁棒性 | 第63-65页 |
| 5.5 铜泡沫对有机溶剂的吸收 | 第65-66页 |
| 5.6 油水分离 | 第66-68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 6.1 结论 | 第70-71页 |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80页 |
| 导师简介 | 第80-82页 |
| 作者简介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