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从体制方面的研究 | 第13页 |
1.2.2 从法治视角进行的探讨 | 第13页 |
1.2.3 从预算监督方面进行的探讨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2 我国政府豪华办公楼建设现状及其危害 | 第15-23页 |
2.1 我国政府防范豪华办公楼建设的法律规范 | 第16-17页 |
2.2 我国政府豪华办公楼建设现状 | 第17-19页 |
2.3 政府豪华办公楼建设的危害 | 第19-22页 |
2.3.1 浪费公共资源 | 第19-20页 |
2.3.2 挤占公共服务资金 | 第20页 |
2.3.3 损害政府的形象 | 第20-21页 |
2.3.4 “塑造”违法典型 | 第21-22页 |
2.4 我国政府豪华办公楼现行的处理方式 | 第22-23页 |
2.4.1 限于个人责任追究 | 第22-23页 |
2.4.2 缺失对政府豪华办公楼建设的处理机制 | 第23页 |
3 我国政府豪华办公楼现象的成因分析 | 第23-32页 |
3.1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理念错位 | 第24-26页 |
3.1.1 依法行政理念不足 | 第24-25页 |
3.1.2 政府公共服务理念异化 | 第25页 |
3.1.3 缺乏行政程序理念 | 第25-26页 |
3.2 我国政府办公楼相关法律制度规定不完善 | 第26-28页 |
3.2.1 政府办公楼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第26页 |
3.2.2 政府办公楼建设的法律规范位阶较低 | 第26-27页 |
3.2.3 政府办公楼建设的法律责任追究不力 | 第27-28页 |
3.3 缺乏豪华办公楼建设的内外部法律监督机制 | 第28-32页 |
3.3.1 内部法律机制乏力 | 第28-30页 |
3.3.1.1 上级部门的监督 | 第29页 |
3.3.1.2 审计部门的监督 | 第29页 |
3.3.1.3 监察部门的监督 | 第29-30页 |
3.3.2 外部法律监督机制不足 | 第30-32页 |
3.3.2.1 人大监督 | 第30-31页 |
3.3.2.2 司法监督 | 第31-32页 |
3.3.2.3 社会舆论监督 | 第32页 |
3.3.2.4 民众的监督 | 第32页 |
4 国外豪华办公楼防控的法制经验借鉴 | 第32-39页 |
4.1 国外主要国家办公楼建设的概况 | 第33-37页 |
4.1.1 美国办公用房建设的特点 | 第33-34页 |
4.1.2 德国办公用房建设的特点 | 第34-36页 |
4.1.3 日本办公用房建设的特点 | 第36页 |
4.1.4 加拿大办公用房建设的特点 | 第36-37页 |
4.2 国外办公楼建设控制的经验借鉴 | 第37-39页 |
4.2.1 完善的政府办公楼建设的法律制度 | 第37-38页 |
4.2.2 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 | 第38-39页 |
4.2.3 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 第39页 |
5 完善我国政府办公楼建设的法律制度 | 第39-51页 |
5.1 重塑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行政理念 | 第40-43页 |
5.1.1 遵循依法行政的理念 | 第40-41页 |
5.1.2 坚守服务行政理念 | 第41-42页 |
5.1.3 树立程序行政理念 | 第42-43页 |
5.2 建立健全政府办公楼建设的法律制度 | 第43-46页 |
5.2.1 对政府办公楼建设进行专项立法 | 第43页 |
5.2.2 完善相关配套行政法律法规体系 | 第43-44页 |
5.2.3 健全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的法律责任追究体系 | 第44-46页 |
5.3 加强对政府办公楼建设的内外部法律监督机制 | 第46-51页 |
5.3.1 增强内部监督机制 | 第46-47页 |
5.3.1.1 上级部门的监督 | 第46-47页 |
5.3.1.2 审计部门的监督 | 第47页 |
5.3.1.3 监察部门的监督 | 第47页 |
5.3.2 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 第47-51页 |
5.3.2.1 加强人大对财政监督 | 第47-48页 |
5.3.2.2 积极发挥司法机关的监督作用 | 第48-49页 |
5.3.2.3 加大媒体的监督力度 | 第49-50页 |
5.3.2.4 强化民众参与 | 第50-51页 |
6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