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导论 | 第11-22页 |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4页 |
| 二、研究述评 | 第14-19页 |
| 三、研究设计 | 第19-22页 |
| 第一章 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基础理论 | 第22-44页 |
| 一、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相关概念 | 第22-26页 |
| (一)机制与管理机制 | 第22-24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 | 第24-26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26-34页 |
| (一)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6-28页 |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第28-30页 |
| (三)管理学理论 | 第30-34页 |
| 三、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目标、原则及结构 | 第34-44页 |
| (一)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目标 | 第35-37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原则 | 第37-41页 |
| (三)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结构 | 第41-44页 |
| 第二章 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历史及现状 | 第44-58页 |
|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44-47页 |
| (一)依托学科,推进“科学化、规范化”的机制建设 | 第44-45页 |
| (二)明确思路,确立“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目标 | 第45-47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47-52页 |
|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现状 | 第47-48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制度现状 | 第48-49页 |
| (三)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现状 | 第49-52页 |
| 三、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典型案例分析 | 第52-58页 |
| (一)教育行政部门推进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改革的努力——以上海为例 | 第53-54页 |
| (二)高校推进辅导员管理机制改革的成效——以N大学为例 | 第54-58页 |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结构要素的静态分析 | 第58-76页 |
| 一、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管理者要素 | 第58-62页 |
| (一)作为政策制定者的教育行政部门 | 第58-59页 |
| (二)作为基层执行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 | 第59-61页 |
| (三)高校辅导员的自我管理 | 第61-62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心理要素 | 第62-65页 |
| (一)生存需求层次的追求 | 第62-64页 |
| (二)安全需求层次的追求 | 第64页 |
| (三)社交需求层次的追求 | 第64页 |
| (四)尊重需求层次的追求 | 第64-65页 |
| (五)自我实现需求层面的追求 | 第65页 |
| 三、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制度要素 | 第65-68页 |
| (一)制度的理念要素 | 第66页 |
| (二)制度的规则规范要素 | 第66-67页 |
| (三)制度的社会角色要素 | 第67-68页 |
| 四、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环境要素 | 第68-71页 |
| (一)宏观环境要素 | 第69-70页 |
| (二)中观环境要素 | 第70-71页 |
| (三)微观环境要素 | 第71页 |
| 五、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的学科因素 | 第71-76页 |
| (一)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学科 | 第72-73页 |
| (二)以其他相关学科知识为借鉴 | 第73-76页 |
| 第四章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结构要素的动态运行 | 第76-90页 |
| 一、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 | 第76-79页 |
| (一)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的内容 | 第76-77页 |
| (二)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的关键变量 | 第77-78页 |
| (三)高校辅导员准入机制的运行方式 | 第78-79页 |
| 二、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 | 第79-84页 |
| (一)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内容 | 第79-80页 |
| (二)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关键变量 | 第80-82页 |
| (三)高校辅导员培养机制的运行方式 | 第82-84页 |
| 三、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 | 第84-87页 |
| (一)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的内容 | 第84-85页 |
| (二)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的关键变量 | 第85-86页 |
| (三)高校辅导员考核机制的运行方式 | 第86-87页 |
| 四、高校辅导员发展机制 | 第87-90页 |
| (一)高校辅导员发展机制的内容 | 第87页 |
| (二)高校辅导员发展机制的关键变量 | 第87-88页 |
| (三)高校辅导员发展机制的运行方式 | 第88-90页 |
| 第五章 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整体优化策略 | 第90-103页 |
| 一、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整体模型构建 | 第90-96页 |
| (一)辅导员管理机制静态结构模型 | 第90-92页 |
| (二)辅导员管理机制动态结构模型 | 第92-94页 |
| (三)“动静结合、内外联动”的辅导员管理机制模型 | 第94-96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运行机理 | 第96-98页 |
| (一)基于管理资源的集散整合机理 | 第96-97页 |
| (二)基于管理方法的创新转化机理 | 第97页 |
| (三)基于管理对象的参与互动机理 | 第97-98页 |
| 三、高校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实现路径 | 第98-103页 |
| (一)高校辅导员管理理念转变 | 第98-99页 |
| (二)高校辅导员管理载体创新 | 第99-100页 |
| (三)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 | 第100-103页 |
| 结语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4页 |
| 后记 | 第114-116页 |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