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方案 | 第12-14页 |
1.2.1 研究目标、方法 | 第12-13页 |
1.2.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主要理论 | 第14-21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2.1.1 农民工 | 第14页 |
2.1.2 流动范围 | 第14-15页 |
2.1.3 农民工收入 | 第15页 |
2.2 主要理论 | 第15-17页 |
2.2.1 人口迁移理论 | 第15页 |
2.2.2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 第15-16页 |
2.2.3 推—拉理论 | 第16-17页 |
2.2.4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17页 |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2.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7-19页 |
2.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9-21页 |
第3章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特征 | 第21-34页 |
3.1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人口社会特征 | 第21-26页 |
3.1.1 总体农民工的人口社会特征 | 第21-22页 |
3.1.2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性别构成 | 第22-23页 |
3.1.3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年龄构成 | 第23-24页 |
3.1.4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教育程度 | 第24-25页 |
3.1.5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婚姻状况 | 第25-26页 |
3.2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就业特征 | 第26-31页 |
3.2.1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就业单位性质 | 第26-27页 |
3.2.2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就业单位所属行业 | 第27-28页 |
3.2.3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就业身份 | 第28-29页 |
3.2.4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每周工作小时数 | 第29-30页 |
3.2.5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从事目前工作时间 | 第30-31页 |
3.3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的收入 | 第31-34页 |
3.3.1 总体收入状况 | 第31页 |
3.3.2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收入对比 | 第31-34页 |
第4章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4-58页 |
4.1 指标体系及模型选取说明 | 第34-36页 |
4.1.1 因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34-35页 |
4.1.2 自变量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35-36页 |
4.2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收入的单因素分析(定类—定距变量) | 第36-45页 |
4.2.1 性别 | 第36-38页 |
4.2.2 受教育程度 | 第38-39页 |
4.2.3 婚姻状况 | 第39-41页 |
4.2.4 就业单位性质 | 第41-42页 |
4.2.5 就业单位所属产业 | 第42-44页 |
4.2.6 就业身份 | 第44-45页 |
4.2.7 小结 | 第45页 |
4.3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收入的单因素分析(定距—定距变量) | 第45-47页 |
4.3.1 年龄 | 第45-46页 |
4.3.2 平均每周工作小时数 | 第46页 |
4.3.3 从事目前工作时间 | 第46页 |
4.3.4 小结 | 第46-47页 |
4.4 不同流动范围农民工收入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7-58页 |
4.4.1 各自变量间的相互影响 | 第47-50页 |
4.4.2 总体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2页 |
4.4.3 跨省流动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4.4.4 省内跨市流动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5页 |
4.4.5 市内跨县流动农民工的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8页 |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8-61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