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言 | 第10-15页 |
第一章 被保护空间操作损害赔偿责任 | 第15-30页 |
1.1 内涵 | 第15-18页 |
1.2 法律性质 | 第18-21页 |
1.3 责任主体 | 第21-25页 |
1.3.1 伙伴国 | 第22页 |
1.3.2 伙伴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22-23页 |
1.3.3 关于“法人和自然人”的讨论 | 第23-25页 |
1.4 责任构成 | 第25-28页 |
1.4.1 被保护的空间操作活动 | 第26-27页 |
1.4.2 损害事实 | 第27页 |
1.4.3 因果关系 | 第27-28页 |
1.5 责任承担方式 | 第28-30页 |
第二章 交叉互免责任制度 | 第30-43页 |
2.1 内涵 | 第30-31页 |
2.2 法理基础 | 第31-33页 |
2.3 历史来源 | 第33-35页 |
2.4 责任的交叉互免 | 第35-40页 |
2.4.1 非法律途径的认定 | 第36-37页 |
2.4.2 法律途径的认定 | 第37-38页 |
2.4.3 交叉免除的例外 | 第38-40页 |
2.5 存在的不足 | 第40-41页 |
2.6 存在的积极意义 | 第41-43页 |
第三章 交叉互免责任制度纳入一般国际空间法体系的讨论 | 第43-54页 |
3.1 纳入《赔偿责任公约》体系的讨论 | 第43-49页 |
3.1.1 两者的关系 | 第43-46页 |
3.1.1.1 宗旨的对比 | 第43-44页 |
3.1.1.2 具体内容的对比 | 第44-46页 |
3.1.2 可能性讨论 | 第46-49页 |
3.2 对“能否发展成为一项国际习惯法规则”的讨论 | 第49-52页 |
3.2.1 客观因素的讨论 | 第49-50页 |
3.2.2 主观因素的讨论 | 第50-51页 |
3.2.3 主客观因素比重衡量 | 第51页 |
3.2.4 可能性讨论 | 第51-52页 |
3.3 纳入后的可能影响 | 第52-54页 |
第四章 交叉互免责任制度对中国天宫空间站的借鉴意义 | 第54-57页 |
4.1 中国天宫空间站 | 第54-55页 |
4.2 天宫空间站的责任制度安排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