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1. 引言 | 第8-10页 |
| 2. 文献综述与模型假设 | 第10-20页 |
| 2.1 组织公民行为 | 第10-11页 |
| 2.2 前瞻性人格研究与组织公民行为 | 第11-13页 |
| 2.2.1 前瞻性人格研究 | 第11-12页 |
| 2.2.2 领导前瞻性人格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12-13页 |
| 2.3 绩效提高动机归因和伤害触发动机归因 | 第13-16页 |
| 2.3.1 绩效提高动机归因和伤害触发动机归因的研究 | 第13-15页 |
| 2.3.2 绩效提高动机归因和伤害触发动机归因的中介作用 | 第15-16页 |
| 2.4 愿景激励 | 第16-20页 |
| 2.4.1 愿景激励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 2.4.2 愿景激励的调节作用 | 第17-20页 |
| 3. 研究过程 | 第20-22页 |
| 3.1 研究样本 | 第20页 |
| 3.2 研究工具 | 第20-22页 |
| 4. 数据分析和结果 | 第22-28页 |
| 4.1 变量间区分效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第22-23页 |
| 4.2 描述性统计分析与结果 | 第23页 |
| 4.3 假设验证 | 第23-28页 |
|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 第28-31页 |
| 5.1 理论意义 | 第28-30页 |
| 5.1.1 绩效提高动机归因和伤害触发动机归因的中介作用 | 第28-29页 |
| 5.1.2 愿景激励是一把双刃剑 | 第29-30页 |
| 5.2 实践意义 | 第30-31页 |
| 5.2.1 领导者的选拨 | 第30页 |
| 5.2.2 愿景激励水平的控制 | 第30-31页 |
| 6.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 第31-33页 |
| 7. 结论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41页 |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41-45页 |
| 致谢 | 第45-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