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中国化及其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1章 期待可能性的内涵、功能及理论根基 | 第12-18页 |
| 1.1 期待可能性的内涵 | 第12-14页 |
| 1.2 期待可能性的功能 | 第14-15页 |
| 1.2.1 定罪功能 | 第14页 |
| 1.2.2 量刑功能 | 第14-15页 |
| 1.3 期待可能性的立论基础 | 第15-18页 |
| 1.3.1 法不强人所难的人性关怀 | 第15-16页 |
| 1.3.2 相对的意志自由论 | 第16-17页 |
| 1.3.3 刑法自身的谦抑性 | 第17-18页 |
| 第2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18-25页 |
| 2.1 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的必要性 | 第18-22页 |
| 2.1.1 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 第18-20页 |
| 2.1.2 充实刑法理论的需要 | 第20-21页 |
| 2.1.3 个案公正的需求 | 第21-22页 |
| 2.2 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的可行性 | 第22-25页 |
| 2.2.1 传统文化为其存在提供土壤 | 第22-23页 |
| 2.2.2 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题中之义 | 第23页 |
| 2.2.3 存在支撑期待可能性的规范基础 | 第23-25页 |
| 第3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的制度设想 | 第25-30页 |
| 3.1 期待可能性理论中国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5-27页 |
| 3.1.1 期待可能性的判断标准争议 | 第25-26页 |
| 3.1.2 期待可能性的刑法体系地位争议 | 第26-27页 |
| 3.2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立法化设想 | 第27-30页 |
| 3.2.1 判断标准的确定 | 第27-28页 |
| 3.2.2 法律归属的确定 | 第28-29页 |
| 3.2.3 法律条文的设定 | 第29-30页 |
| 第4章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中国的具体适用 | 第30-39页 |
| 4.1 期待可能性理论的适用条件 | 第30-33页 |
| 4.1.1 客观要件 | 第30-31页 |
| 4.1.2 利益要件 | 第31-32页 |
| 4.1.3 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在适用上的不同 | 第32-33页 |
| 4.2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定罪方面的适用 | 第33-35页 |
| 4.3 期待可能性理论在量刑方面的适用 | 第35-39页 |
| 4.3.1 构成犯罪但免于处罚的适用 | 第35-36页 |
| 4.3.2 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的适用 | 第36-39页 |
| 结语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