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9-12页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1-12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系统属性分析 | 第15-21页 |
2.1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内涵与属性 | 第15-17页 |
2.1.1 内涵界定 | 第15-16页 |
2.1.2 大型铁路客运枢纽交通组织模式演变 | 第16-17页 |
2.2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功能设施构成 | 第17-20页 |
2.2.1 交通场站设施 | 第17-18页 |
2.2.2 换乘设施 | 第18-19页 |
2.2.3 信息服务设施 | 第19页 |
2.2.4 配套服务设施 | 第19-20页 |
2.3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的发展趋势分析 | 第2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三章 大型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服务体系设计 | 第21-31页 |
3.1 枢纽服务关系 | 第21-22页 |
3.2 服务体系需求特性分析 | 第22-25页 |
3.2.1 用户需求及体验分析 | 第22-25页 |
3.2.2 枢纽服务体系需求分析 | 第25页 |
3.3 基于用户体验的服务体系设计要求 | 第25-29页 |
3.3.1 交通设施体系 | 第25-26页 |
3.3.2 运输组织体系 | 第26-27页 |
3.3.3 功能衔接体系 | 第27-28页 |
3.3.4 信息服务体系 | 第28-2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基于空间句法的枢纽内部空间组合关系研究 | 第31-45页 |
4.1 空间句法理论与应用范围 | 第31-33页 |
4.1.1 空间句法理论及量化分析 | 第31-32页 |
4.1.2 空间句法变量解析 | 第32-33页 |
4.2 空间关联性对铁路客运枢纽内部空间组合的要求 | 第33-37页 |
4.2.1 空间关联性概念 | 第33页 |
4.2.2 枢纽站内空间划分及关联性分析 | 第33-34页 |
4.2.3 关联性分析对空间组合的要求 | 第34-37页 |
4.3 功能空间衔接组合设计方法 | 第37-44页 |
4.3.1 功能空间衔接重要度研究 | 第37-40页 |
4.3.2 基于depthmap的换乘空间组织形态优化设计 | 第40-4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枢纽站内旅客流线优化研究 | 第45-57页 |
5.1 枢纽站内旅客流线阻抗研究 | 第45-52页 |
5.1.1 流线阻抗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5.1.2 基于换乘效用的BPR换乘阻抗函数 | 第46-48页 |
5.1.3 节点上的冲突阻抗函数 | 第48-52页 |
5.2 基于换乘网络的枢纽双层优化模型 | 第52-54页 |
5.2.1 换乘路径选择模型 | 第52页 |
5.2.2 双层规划模型 | 第52-54页 |
5.3 枢纽站内旅客流线的优化方法 | 第54-55页 |
5.3.1 流线交叉点的优化 | 第54页 |
5.3.2 流线段的优化 | 第54-5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无锡北广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实例分析 | 第57-71页 |
6.1 无锡北广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概况介绍 | 第57页 |
6.2 无锡北广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服务体系设计 | 第57-62页 |
6.3 无锡北广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交通功能空间组合关系分析 | 第62-68页 |
6.3.1 功能衔接紧密度排序 | 第62-64页 |
6.3.2 换乘界面位置及高程确定 | 第64-65页 |
6.3.3 基于depthmap的无锡北广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换乘空间组织形态优化 | 第65-68页 |
6.4 无锡北广场铁路综合客运枢纽旅客交通流线优化 | 第68-69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7.1 主要研究成果 | 第71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71-72页 |
7.3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作者简介、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