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业基础科学论文--土壤学论文--土壤生物学论文

灌水控制下限对设施土壤N2O排放及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摘要第12-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6页
    1.1 研究背景第15-16页
    1.2 农田土壤N_2O排放研究概况第16-21页
        1.2.1 农田土壤N_2O产生机理第16-18页
        1.2.2 农田土壤N_2O排放影响因素第18-20页
        1.2.3 农田土壤硝化、反硝化基因研究概况第20-21页
    1.3 土壤微生物活性、群落功能多样性概况第21-23页
        1.3.1 水分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第21页
        1.3.2 土壤微生物活性研究方法第21-23页
        1.3.3 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研究方法第23页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23-24页
        1.4.1 研究思路第23-24页
        1.4.2 技术路线第24页
    1.5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灌水控制下限土壤N_2O排放特征第26-34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6-28页
        2.1.1 试验区概况第26页
        2.1.2 试验设计第26-27页
        2.1.3 肥料施用第27页
        2.1.4 气体样品采集与测定第27-28页
        2.1.5 数据分析第28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2.2.1 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土壤N_2O排放通量的变化第28-29页
        2.2.2 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与累积排放量第29-30页
        2.2.3 灌水时间与灌水量第30-31页
        2.2.4 番茄产量第31页
    2.3 讨论第31-33页
    2.4 小结第33-34页
第三章 灌水控制下限设施土壤N_2O排放影响因素第34-44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34-37页
        3.1.1 试验区概况第34页
        3.1.2 试验设计第34页
        3.1.3 肥料施用第34页
        3.1.4 样品采集与测定第34-35页
        3.1.5 土壤总DNA提取第35页
        3.1.6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35-37页
        3.1.7 数据分析第37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3.2.1 土壤条件第38-40页
        3.2.2 硝化、反硝化基因丰度与硝化潜力第40-41页
        3.2.3 土壤N_2O排放通量、土壤条件与硝化反硝化基因丰度相关关系第41页
    3.3 讨论第41-43页
        3.3.1 土壤条件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第41-42页
        3.3.2 硝化、反硝化基因丰度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第42-43页
    3.4 小结第43-44页
第四章 灌水控制下限对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第44-56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4.1.1 试验区概况第44页
        4.1.2 试验设计第44页
        4.1.3 肥料施用第44页
        4.1.4 土壤样品采集及测定第44页
        4.1.5 微量热测定第44页
        4.1.6 土壤总DNA提取第44-45页
        4.1.7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第45页
        4.1.8 Biolog测定第45-46页
        4.1.9 数据分析第46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6-52页
        4.2.1 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第46-47页
        4.2.2 微量热特征曲线第47页
        4.2.3 微量热特征参数第47-48页
        4.2.4 细菌16S rDNA、真菌18S rDNA基因拷贝数第48-49页
        4.2.5 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第49-50页
        4.2.6 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PCA分析第50-51页
        4.2.7 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土壤微生物指数与土壤理化性质相关分析第51-52页
    4.3 讨论第52-55页
        4.3.1 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土壤微生物活性第52-54页
        4.3.2 不同灌水控制下限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第54-55页
    4.4 小结第55-56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6-58页
    5.1 主要结论第56页
    5.2 研究展望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71页
致谢第71-72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振荡热管冷却的车削刀柄研究
下一篇:药品实验室自动化及无纸化检测的设计与实现--基于LIMS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