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各种桥梁论文--桥梁:按结构分论文--梁式桥论文

基于标准跨径的预弯组合简支梁桥的设计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1-12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主要研究内容第14-16页
    1.4 技术路线第16-17页
第二章 预弯组合梁桥的弹性设计方法第17-41页
    2.1 预弯组合梁的截面类型第17-19页
    2.2 预弯组合梁的应力计算方法第19-33页
        2.2.1 钢梁预弯阶段第20-21页
        2.2.2 预弯梁卸除预弯力阶段第21页
        2.2.3 一期混凝土的自重作用第21-22页
        2.2.4 一期混凝土的初期徐变第22-23页
        2.2.5 一期混凝土的收缩第23-24页
        2.2.6 二期混凝土的自重作用阶段第24-25页
        2.2.7 二期恒载作用阶段第25-26页
        2.2.8 二期混凝土收缩影响第26-28页
        2.2.9 二期混凝土徐变作用第28-29页
        2.2.10 一期混凝土后期徐变作用第29-31页
        2.2.11 活荷载作用阶段第31-33页
    2.3 预弯组合梁的挠度计算方法第33-37页
        2.3.1 设计预弯力及钢梁自重作用下梁的挠度f_1第33页
        2.3.2 一期混凝土自重产生的挠度f_2第33-34页
        2.3.3 卸除预弯力时预弯梁回弹拱度f_3第34页
        2.3.4 一期混凝土初期徐变产生的上拱度f_4第34页
        2.3.5 一期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拱度f_5第34页
        2.3.6 二期混凝土自重产生的挠度f_6第34-35页
        2.3.7 二期恒载产生的挠度f_7第35页
        2.3.8 二期混凝土收缩产生的挠度f_8第35页
        2.3.9 二期混凝土徐变产生的挠度f_9第35页
        2.3.10 一期混凝土徐变结束时的挠度f_(10)第35-37页
        2.3.11 活载作用下预弯组合梁的挠度f_a第37页
    2.4 预弯组合梁的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第37-39页
        2.4.1 裂缝特点描述第37-38页
        2.4.2 裂缝宽度计算方法第38-39页
    2.5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三章 预弯组合梁桥的设计荷载与尺寸拟定第41-52页
    3.1 设计荷载、梁桥跨径和桥宽的选取第41-42页
    3.2 预弯组合梁合理高度的拟定第42-45页
        3.2.1 国内预弯组合梁桥梁高现状第42页
        3.2.2 日本预弯组合梁桥的梁高要求第42-44页
        3.2.3 预弯组合梁的梁高分析第44-45页
    3.3 预弯组合梁桥主梁间距的拟定第45-46页
    3.4 预弯组合梁桥主梁尺寸的拟定及选材第46-50页
        3.4.1 钢梁尺寸的拟定及选材第47-48页
        3.4.2 一期混凝土的尺寸拟定及选材第48页
        3.4.3 二期混凝土的尺寸拟定及选材第48-49页
        3.4.4 连接件的选取第49-50页
    3.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第四章 计算软件简介与标准梁的计算分析第52-79页
    4.1 计算程序及设计内容第52-57页
        4.1.1 计算软件简介第52页
        4.1.2 计算内容及控制条件第52-57页
    4.2 传统预弯组合梁桥的标准梁验算结果第57-69页
    4.3 新型预弯组合梁桥的标准梁验算结果第69-77页
    4.4 两种预弯组合梁的对比第77页
    4.5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五章 标准设计的截面参数及材料用量第79-87页
    5.1 标准设计一览第79-82页
    5.2 截面参数分析第82-84页
        5.2.1 主梁间距第82-83页
        5.2.2 下翼缘混凝土的尺寸第83-84页
    5.3 钢材及混凝土用量分析第84-86页
        5.3.1 钢材用量第84-85页
        5.3.2 混凝土用量第85-86页
    5.4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87-89页
    6.1 研究结论第87-88页
    6.2 研究展望第88-89页
参考文献第89-93页
作者简介第93-94页
致谢第94页

论文共9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喷墨打印技术的长周期光纤光栅制作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基于FPGA和DSP技术的车牌辨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