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云平台下关于时间隐蔽信道的识别及取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2页
    1.2 时间隐蔽信道的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 云平台下时间隐蔽信道研究面临的挑战第14-15页
    1.4 本文主要工作第15页
    1.5 组织结构第15-17页
第二章 时间隐蔽信道识别及取证研究现状第17-21页
    2.1 干扰延迟第17-18页
    2.2 行为分析第18页
    2.3 网络报文分析第18-19页
    2.4 不同技术之间的分析与比较第19-20页
    2.5 本章小结第20-21页
第三章 基于长期活动特征的时间信道识别算法第21-45页
    3.1 隐蔽信道分类和基本特性第21-24页
    3.2 云平台隐蔽信道分析第24-26页
    3.3 时间隐蔽信道长期行为特征第26-28页
    3.4 基于长期行为特征的识别算法第28-30页
    3.5 基于内存活动的本地时间隐蔽信道识别技术第30-38页
        3.5.1 常见本地时间隐蔽信道第31-33页
        3.5.2 实验设置第33-36页
        3.5.3 实验过程分析第36-38页
    3.6 基于网络报文的网络时间隐蔽信道识别技术第38-40页
        3.6.1 实验设置第38页
        3.6.2 实验过程分析第38-40页
    3.7 算法效率分析第40-44页
        3.7.1 引入算法介绍第41页
        3.7.2 实验数据第41-42页
        3.7.3 实验结果分析第42-44页
    3.8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四章 时间隐蔽取证框架设计和实现第45-58页
    4.1 框架背景技术概述第45-50页
        4.1.1 Xen虚拟化技术第46-48页
        4.1.2 硬件虚拟化技术第48-49页
        4.1.3 Libpcap第49页
        4.1.4 LibVMI第49-50页
        4.1.5 Volatility第50页
    4.2 监控模块第50-52页
        4.2.1 内存监控模块第51-52页
        4.2.2 网络监控模块第52页
    4.3 识别模块第52-53页
    4.4 证据收集模块第53-54页
    4.5 证据数据中心第54页
    4.6 取证技术分析第54-56页
    4.7 框架性能分析第56-57页
    4.8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8-60页
    5.1 论文总结第58-59页
    5.2 进一步工作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4页
致谢第64-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列表第65-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研究
下一篇:体外反搏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存活心肌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