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海相沉积土性状研究 | 第9-10页 |
1.2.2 海陆交互相沉积土性状研究 | 第10-11页 |
1.3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11-15页 |
1.3.1 基于纯理论的理论公式法 | 第12-13页 |
1.3.2 基于纯理论的数值分析法 | 第13页 |
1.3.3 基于实测数据的预测法 | 第13-14页 |
1.3.4 软土地基沉降控制 | 第14-15页 |
1.4 公路路基处理的评价标准 | 第15-16页 |
1.5 长期沉降影响因素 | 第16-20页 |
1.5.1 软土性质影响 | 第16-18页 |
1.5.3 路基不同处理方法的影响 | 第18-19页 |
1.5.4 交通荷载的影响 | 第19-20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工程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 第22-32页 |
2.1 工程背景 | 第22-26页 |
2.1.1 连盐线连云港段土层形成环境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22-24页 |
2.1.2 崇启高速土层形成环境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24-25页 |
2.1.3 不同环境下土层性质分析对比研究 | 第25-26页 |
2.2 沉降观测资料汇总分析 | 第26-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高速公路软基沉降预测方法适用性研究 | 第32-50页 |
3.1 概述 | 第32页 |
3.2 沉降预测方法 | 第32-37页 |
3.2.1 修正双曲线法 | 第32-33页 |
3.2.2 指数曲线法 | 第33-35页 |
3.2.3 Verhulst模型 | 第35-37页 |
3.3 研究段工程概况 | 第37-39页 |
3.3.1 地质概况 | 第37页 |
3.3.2 监测方法与精度 | 第37-39页 |
3.4 研究段沉降预测方法研究 | 第39-48页 |
3.4.1 研究段曲线拟合 | 第39-43页 |
3.4.2 实测值与预测值比较 | 第43-45页 |
3.4.3 相关系数与相对误差分析 | 第45-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路基工后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74页 |
4.1 概述 | 第50页 |
4.2 路基工后沉降影响因素 | 第50-65页 |
4.2.1 硬壳层对沉降变形的影响 | 第51-54页 |
4.2.2 软土厚度与填土高度对工后沉降的影响 | 第54-58页 |
4.2.3 处理方式应用效果分析 | 第58-65页 |
4.3 软基蠕变分析 | 第65-71页 |
4.3.1 蠕变引起的沉降计算算例 | 第65-67页 |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67-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