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烟气脱硫系统除雾器流场仿真及优化设计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燃煤电厂污染物控制技术 | 第10-13页 |
1.1.2 常见气液分离技术原理 | 第13页 |
1.2 脱硫塔除雾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国内对脱硫塔除雾器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国外对脱硫塔除雾器的研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5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5-16页 |
第二章 常见除雾器介绍及除雾器主要参数 | 第16-23页 |
2.1 除雾器的组成 | 第16页 |
2.1.1 除雾器本体 | 第16页 |
2.1.2 除雾器冲洗系统 | 第16页 |
2.2 除雾器的类型 | 第16-20页 |
2.2.1 折流板除雾器 | 第17-18页 |
2.2.2 旋流板除雾器 | 第18页 |
2.2.3 丝网除雾器 | 第18-19页 |
2.2.4 纤维除雾器 | 第19-20页 |
2.2.5 静电除雾器 | 第20页 |
2.3 除雾器的主要参数 | 第20-22页 |
2.3.1 主要性能参数 | 第20-21页 |
2.3.2 主要设计参数 | 第21-22页 |
2.3.3 主要特性参数 | 第2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数值模拟综述及除雾器流场模拟过程 | 第23-36页 |
3.1 气相流场模型 | 第23-25页 |
3.1.1 基本守恒方程 | 第23-24页 |
3.1.2 湍流流动模型 | 第24-25页 |
3.2 液相流场模型 | 第25-27页 |
3.2.1 两相流动模型 | 第25-26页 |
3.2.2 离散相模型(DPM) | 第26-27页 |
3.3 CFD软件概述 | 第27-29页 |
3.3.1 前处理器GAMBIT | 第27-28页 |
3.3.2 求解器FLUENT | 第28-29页 |
3.4 除雾器流场的模拟过程 | 第29-35页 |
3.4.1 模型简化 | 第29页 |
3.4.2 网格划分 | 第29-34页 |
3.4.3 计算模型 | 第34页 |
3.4.4 边界条件与计算参数 | 第34页 |
3.4.5 计算工况 | 第34-3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除雾器通道流场仿真模拟结果及分析 | 第36-50页 |
4.1 除雾器系统压降的模拟分析 | 第36-41页 |
4.1.1 除雾器流场速度与压力分布 | 第36-37页 |
4.1.2 进气速度对压降的影响 | 第37-38页 |
4.1.3 板间距对压降的影响 | 第38-39页 |
4.1.4 板型对压降的影响 | 第39-41页 |
4.2 除雾效率的模拟分析 | 第41-49页 |
4.2.1 液滴直径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第42-44页 |
4.2.2 进气速度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第44-46页 |
4.2.3 板间距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第46-47页 |
4.2.4 板型对除雾效率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及除雾器优化设计 | 第50-57页 |
5.1 数值模拟结果实验验证 | 第50-53页 |
5.2 除雾器优化设计 | 第53-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8页 |
6.1 结论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录 除雾器压降和除雾效率数值模拟数据汇总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