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国家理论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动员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绪论第8-12页
    第一节 选题目的和意义第8-9页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第8页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第8-9页
    第二节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9-10页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9-10页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页
    第三节 论文的重点、难点、研究方法第10-12页
第一章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社会动员分析第12-28页
    第一节 社会动员的重要性第12-13页
        一、社会动员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第12页
        二、社会动员有助于政府政策措施的科学制度与及时调整第12-13页
    第二节 社会动员的要素分析第13-25页
        一、社会动员的主体第13-15页
        二、社会动员的客体第15-19页
        三、社会动员的资源第19-25页
    第三节 社会动员机制第25-28页
        一、社会动员机制概述第25页
        二、社会动员机制内容第25-28页
第二章 社会动员中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第28-38页
    第一节 政府主导动员、非政府组织协助动员第28-30页
        一、政府主导动员的优越性第28-29页
        二、非政府组织协助动员的必要性第29-30页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的问题第30-38页
        一、合作领域有限第30-31页
        二、合作理念缺乏第31-33页
        三、合作沟通不足第33-34页
        四、合作缺乏制度保障第34-36页
        五、合作缺乏社会基础第36-38页
第三章 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动员的经验第38-47页
    第一节 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动员的成效第38-41页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动员能力逐渐增强第38-39页
        二、动员体系初步形成,动员法制逐步健全第39页
        三、政治动员逐步弱化,社会动员正在兴起第39-40页
        四、动员效率不断提高,动员方式日趋丰富第40-41页
    第二节 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动员的弊端第41-43页
        一、注重政府政治动员,忽视民间动员力量第41-42页
        二、社会动员主体单一,非政府组织动员力量不足第42-43页
        三、动员法制建设欠缺,制度规范尚不到位第43页
        四、动员信息缺乏规范,沟通机制有待健全第43页
    第三节 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动员弊端产生的原因第43-47页
        一、社会动员传统模式的影响第43-44页
        二、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健全第44-45页
        三、社会动员方面的法制建设欠缺第45-46页
        四、对社会动员的适度性把握不准第46-47页
第四章 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中社会动员的措施第47-58页
    第一节 把加强学习能力建设作为增强公众公共危机意识的根本途径第47-48页
        一、增强公众的学习意识第48页
        二、改善危机管理教育体制第48页
    第二节 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第48-50页
        一、进行组织结构创新第48-49页
        二、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第49-50页
    第三节 建构公共危机管理的权责机制第50-52页
        一、明确纵向权力的划分与监督第50-52页
        二、划分横向权力和制约第52页
    第四节 构建政府与社会合作互助的新机制第52-53页
    第五节 继续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第53-54页
        一、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的目标第53页
        二、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的基本原则第53-54页
        三、我国公共危机管理法制建设的重点第54页
    第六节 构建全面整合的政府公共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第54-56页
        一、信息指挥系统第54-55页
        二、信息评估系统第55页
        三、后勤信息管理与资财信息管理系统第55页
        四、人力资源信息系统第55-56页
        五、知识系统第56页
    第七节 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完善媒体舆论动员第56-58页
结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试论马克斯·舍勒的哲学人类学思想
下一篇:“除了X,Y”句式的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