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薏苡仁油对灵芝三萜液体发酵的影响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1 绪论第11-24页
    1.1 灵芝三萜概述第11-12页
    1.2 灵芝三萜发酵技术研究进展第12-18页
        1.2.1 灵芝菌株选育第12-13页
        1.2.2 发酵培养基组分对灵芝液体深层发酵的影响第13-14页
        1.2.3 发酵条件第14-18页
    1.3 灵芝三萜生物合成过程中PH控制技术第18页
    1.4 灵芝三萜发酵动力学第18-19页
    1.5 灵芝三萜生物合成的相关酶和基因第19页
    1.6 灵芝三萜的结构和种类第19-20页
        1.6.1 灵芝三萜的结构第19-20页
        1.6.2 灵芝三萜的种类第20页
    1.7 灵芝三萜酸的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第20-22页
        1.7.1 灵芝三萜酸的药理作用第20-22页
        1.7.2 灵芝三萜酸的构效关系第22页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第22-24页
        1.8.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2-23页
        1.8.2 研究主要内容第23-24页
2 外源物质对灵芝三萜液体发酵的影响第24-38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4-26页
        2.1.1 主要实验材料第24-25页
        2.1.2 主要仪器第25-26页
        2.1.3 灵芝培养基第26页
    2.2 实验方法第26-28页
        2.2.1 斜面培养第26页
        2.2.2 种子液摇瓶培养第26页
        2.2.3 发酵液摇瓶培养第26-27页
        2.2.4 菌丝体干重的测定第27页
        2.2.5 灵芝三萜含量的提取和测定第27页
        2.2.6 熊果酸标准曲线的绘制第27-28页
        2.2.7 地鳖虫醇提物的制备第28页
        2.2.8 5%香草醛-冰乙酸的制备第28页
        2.2.9 统计分析第2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8-31页
        2.3.1 不同外源物质对灵芝深层发酵的影响第28-29页
        2.3.2 不同浓度的薏苡仁油对灵芝菌丝体合成灵芝三萜的影响第29-30页
        2.3.3 薏苡仁油添加时间对灵芝菌丝体合成灵芝三萜的影响第30页
        2.3.4 初始pH对灵芝菌丝体合成灵芝三萜的影响第30-31页
    2.4 响应面法优化第31-35页
        2.4.1 Box-Benhnken试验设计第31-34页
        2.4.2 响应面模型拟合及试验验证第34-35页
    2.5 薏苡仁油的成分分析第35-36页
    2.6 小结与讨论第36-38页
3 基于补加薏苡仁油的PH两阶段控制技术第38-44页
    3.1 实验材料第38-40页
        3.1.1 主要试剂第38-39页
        3.1.2 主要仪器第39-40页
    3.2 实验方法第40页
        3.2.1 灵芝发酵培养第40页
        3.2.2 生物量的测定第40页
        3.2.3 灵芝三萜的提取及其测定第40页
        3.2.4 统计分析第4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40-42页
        3.3.1 发酵过程不同pH对灵芝摇瓶发酵的影响第40-42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42-44页
4 基于补加薏苡仁油灵芝三萜发酵动力学研究第44-55页
    4.1 实验材料第44-46页
        4.1.1 试验主要试剂第44-45页
        4.1.2 主要仪器第45-46页
        4.1.3 灵芝培养基第46页
    4.2 实验方法第46-48页
        4.2.1 灵芝发酵培养第46页
        4.2.2 生物量的测定第46页
        4.2.3 还原糖的测定第46-47页
        4.2.4 胞内灵芝三萜的提取及测定第47页
        4.2.5 葡萄糖标准曲线绘制第47页
        4.2.6 统计分析第47-4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8-54页
        4.3.1 灵芝液体深层发酵产三萜酸第48-49页
        4.3.2 自然发酵时灵芝发酵生产灵芝三萜的Sigmoid模型第49-51页
        4.3.3 动力学相关参数求解第51-54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54-55页
5 主要结论第55-56页
参考文献第56-66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第66-68页
致谢第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压电力电缆中间接头温度在线监测系统研制
下一篇:TIPE2通过IRF4调控胃癌细胞增殖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