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创新之处与难点 | 第14-15页 |
1.3.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3.2 论文的难点 | 第14-15页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第2章 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概念及其依据 | 第16-27页 |
2.1 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概念 | 第16-18页 |
2.1.1 生态文明建设 | 第16页 |
2.1.2 长效机制 | 第16-17页 |
2.1.3 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 第17-18页 |
2.2 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依据 | 第18-23页 |
2.2.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制度思想 | 第18-19页 |
2.2.2 马克思、恩格斯两个"和解"思想 | 第19-20页 |
2.2.3 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生态制度建设的思想 | 第20-23页 |
2.3 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实践依据 | 第23-27页 |
2.3.1 教训:生态环境事故时有发生 | 第23-24页 |
2.3.2 经验: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 | 第24-27页 |
第3章 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主要内容 | 第27-40页 |
3.1 生态文明建设的约束机制 | 第27-31页 |
3.1.1 生态法规约束 | 第27-28页 |
3.1.2 生态问责 | 第28-29页 |
3.1.3 企事业单位自律 | 第29-31页 |
3.2 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机制 | 第31-32页 |
3.2.1 物质激励 | 第31-32页 |
3.2.2 精神激励 | 第32页 |
3.3 生态文明建设的市场机制 | 第32-36页 |
3.3.1 资源有偿使用 | 第33-34页 |
3.3.2 生态保护补偿 | 第34-35页 |
3.3.3 排污、排碳、水权交易 | 第35-36页 |
3.4 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机制 | 第36-40页 |
3.4.1 政府监督 | 第36-37页 |
3.4.2 媒体监督 | 第37-38页 |
3.4.3 公众监督 | 第38-40页 |
第4章 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的保障条件 | 第40-49页 |
4.1 把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机制"统一起来 | 第40-42页 |
4.1.1 "四大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 | 第40-41页 |
4.1.2 "四大机制"联动作用的协调 | 第41-42页 |
4.2 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能动作用 | 第42-45页 |
4.2.1 党的领导作用 | 第42-43页 |
4.2.2 环保部门的牵头作用 | 第43-44页 |
4.2.3 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 | 第44-45页 |
4.3 运用系统工程的科学方法 | 第45-49页 |
4.3.1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 第46页 |
4.3.2 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 第46-47页 |
4.3.3 健全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治理体系 | 第47-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