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及当代发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1.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5页
        1.1.1 秦巴山地—一个值得关注的地方第12-13页
        1.1.2 乡土聚落应该去向哪里第13-14页
        1.1.3 研究课题的提出第14-15页
    1.2 研究对象第15-17页
        1.2.1 研究范围第15-16页
        1.2.2 研究对象第16-17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7-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综述第18-26页
        1.4.1 乡土建筑的研究综述第18-21页
        1.4.2 秦巴山地区域相关研究综述第21-23页
        1.4.3 本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3-24页
        1.4.4 研究体系和框架第24-25页
        1.4.5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25-26页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及理解第26-32页
        1.5.1 秦巴山地第26页
        1.5.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第26-27页
        1.5.3 乡土建筑第27-29页
        1.5.4 聚落第29-32页
2.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形成第32-56页
    2.1 历史时期秦巴山地政区的演进第32-37页
        2.1.1 元明清以前秦巴山地的政区演进第32-34页
        2.1.2 元明清时期秦巴山地的政区演变第34-37页
    2.2 秦巴山地自然地理及区位特征第37-42页
        2.2.1 秦巴山地的自然地理特征第37-39页
        2.2.2 秦巴山地区域的封闭与开放第39-40页
        2.2.3 秦巴山地区域交流与联系的趋向与分异第40-41页
        2.2.4 交通联系的格局第41-42页
    2.3 历史时期秦巴山地的移民和社会形态第42-52页
        2.3.1 明清以前秦巴山地的移民第42-44页
        2.3.2 明清以来秦巴山地的移民第44-49页
        2.3.3 历史时期秦巴山地的社会形态特征第49-52页
    2.4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文化圈的地域特征第52-54页
        2.4.1 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构建了多元的文化环境第52页
        2.4.2 移民与开发强化了地域开放与包容的姿态第52-53页
        2.4.3 地域经济的不平衡是文化分异形成的动因第53页
        2.4.4 资源的承载力有限决定了聚落的存在状态第53-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3.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历史演变与分类解析第56-80页
    3.1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起源第57-60页
    3.2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化演变第60-67页
        3.2.1 基于防御为目的“城”的出现和建设第60-64页
        3.2.2 “市”的发展和商业城镇的兴起第64-67页
    3.3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布演变第67-72页
        3.3.1 明清以来秦巴山地的人口变化和土地开发历程第67-70页
        3.3.2 明清以来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空间分布演变第70-72页
    3.4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分类解析第72-78页
        3.4.1 自然地理环境的异化与聚落类型第73-75页
        3.4.2 经济社会的影响与聚落类型第75-76页
        3.4.3 宗族观念的传承与聚落类型第76-78页
    3.5 本章小结第78-80页
4.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研究第80-122页
    4.1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的外部特征第80-87页
        4.1.1 团块型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第81-83页
        4.1.2 带型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第83-84页
        4.1.3 阶梯型聚落的空间形态特征第84页
        4.1.4 散居型的空间形态特征第84-87页
    4.2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内部结构特征第87-92页
        4.2.1 耕地与居住用地第87-88页
        4.2.2 街巷道路第88-89页
        4.2.3 住宅与院落第89-91页
        4.2.4 公共空间与中心第91-92页
    4.3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的实例分析第92-111页
        4.3.1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实例的选取和分析第92-94页
        4.3.2 秦巴山地东部沿江乡土聚落实例---蜀河集镇第94-99页
        4.3.3 秦巴山地中部汉中盆地乡土聚落实例---原公集镇第99-105页
        4.3.4 秦巴山地西部山区乡土聚落实例---青木川集镇第105-111页
    4.4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空间形态建构的关联性研究第111-120页
        4.4.1 土地与聚落第111-114页
        4.4.2 水资源与聚落第114-117页
        4.4.3 社会关系与聚落第117-118页
        4.4.4 传统营造理念与聚落第118-120页
    4.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5.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研究第122-150页
    5.1 秦巴山地气候特征与乡土建筑第122-126页
        5.1.1 秦巴山地的气候特征第122-125页
        5.1.2 气候与乡土建筑的关联第125-126页
    5.2 气候适应性与秦巴山地乡土建筑营造技术特征第126-136页
        5.2.1 纳凉与遮阴第126-130页
        5.2.2 保温与隔热第130-133页
        5.2.3 防雨与防潮第133-136页
    5.3 秦巴山地材料资源格局与乡土建筑结构体系特征第136-138页
        5.3.1 秦巴山地材料资源格局第136-137页
        5.3.2 乡土聚落结构体系特征第137-138页
    5.4 材料的多元化与乡土建筑的营造技术特征第138-149页
        5.4.1 生土与营造技术特征第138-143页
        5.4.2 石材与营造技术特征第143-146页
        5.4.3 青砖与营造技术特征第146-149页
    5.5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6.地域文化视野下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研究第150-174页
    6.1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文化基因第150-154页
        6.1.1 南北转换和交融的文化区位第150-151页
        6.1.2 地缘文化的分异与共存第151-153页
        6.1.3 礼教文化的广泛性与价值取向的现实性第153-154页
    6.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和形态特征第154-165页
        6.2.1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空间组织的基本模式第154-155页
        6.2.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空间组织和形态特征第155-165页
    6.3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表达第165-173页
        6.3.1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的风格特征第165-166页
        6.3.2 秦巴山地乡土建筑风格建构的特征元素和装饰艺术第166-173页
    6.4 本章小结第173-174页
7.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驱动机制和当代问题解析第174-196页
    7.1 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驱动机制第174-178页
        7.1.1 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影响因素第174-175页
        7.1.2 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驱动因子第175-177页
        7.1.3 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驱动机制第177-178页
    7.2 驱动机制下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特征第178-182页
        7.2.1 传统模式下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第178-179页
        7.2.2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特征第179-182页
    7.3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现实困境和机遇第182-185页
        7.3.1 灾害和贫困第182-184页
        7.3.2 移民搬迁第184-185页
    7.4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问题解析第185-194页
        7.4.1 聚落布点的集约化程度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有待提高第186-188页
        7.4.2 单一和粗放的建造技术第188-189页
        7.4.3 建筑形态的同质化和时空错位第189-190页
        7.4.4 脱离了产业发展以及居民生产和生活特征的建设规划第190-192页
        7.4.5 乡土聚落规划建设思想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第192-194页
    7.5 本章小结第194-196页
8.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发展的营建策略及适宜模式第196-242页
    8.1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的总体原则第196-197页
        8.1.1 传承与融合--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必由之路第196-197页
        8.1.2 统筹兼顾--乡土聚落营建发展的适宜路径第197页
    8.2 传承与融合机制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的营建策略第197-203页
        8.2.1 借鉴传统的自然生态理念确立正确的环境生态伦理观第198-199页
        8.2.2 以经济发展为契机追求综合效益平衡和聚落的整体发展第199-200页
        8.2.3 因地制宜的建立多层次适宜性的技术第200-201页
        8.2.4 在开放的文化系统中延续和建构当代社会人文观第201-203页
    8.3 移民背景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的三种模式第203-207页
        8.3.1 适宜区规划建设模式第204-205页
        8.3.2 适度区规划建设模式第205-206页
        8.3.3 不宜区规划建设模式第206-207页
    8.4 生态保护下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营建与产业布局的模式第207-216页
        8.4.1 乡土聚落规划建设与产业布局的适宜模式第207-209页
        8.4.2 案例分析--产业发展与规划建设的结合模式第209-216页
    8.5 当代秦巴山地乡土聚落居住环境的优化对策第216-222页
        8.5.1 居住模式的选择与产业功能定位第216-217页
        8.5.2 居住空间形态与环境的结合第217-219页
        8.5.3 居住环境中公共空间重塑和公共设施建设第219-222页
    8.6 当代秦巴山地民居设计及营建技术建构的对策和适宜模式第222-241页
        8.6.1 前期调研主要内容和途径第222-227页
        8.6.2 民居设计和营建技术建构的适宜性原则第227-230页
        8.6.3 案例分析--民居设计和营建技术建构的模式第230-241页
    8.7 本章小结第241-242页
9.结论第242-247页
    9.1 研究结论第242-245页
    9.2 研究工作展望第245-247页
致谢第247-248页
参考文献第248-254页
图表来源索引第254-262页
在读期间的研究工作及成果第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尺度非局部均值伪影抑制技术在临床低剂量腹部CT图像质量的价值研究
下一篇:基于消费者感知的消费者增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