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5-30页 |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概况 | 第15-22页 |
一、动脉粥样硬化概念及流行病学 | 第15页 |
二、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研究 | 第15-16页 |
三、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 | 第16-17页 |
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过程 | 第17页 |
五、动脉粥样硬化症状研究 | 第17-18页 |
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七、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概况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超声评价方法 | 第22-26页 |
一、常规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成像 | 第23页 |
二、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技术 | 第23-24页 |
三、三维超声成像 | 第24页 |
四、超声造影 | 第24-25页 |
五、血管内超声 | 第25-26页 |
六、超声弹性成像技术 | 第26页 |
七、超微血流成像技术 | 第26页 |
第三节 冠心病研究概况 | 第26-30页 |
一、冠心病概念及流行病学 | 第26-27页 |
二、冠心病分型及诊断标准 | 第27-30页 |
第二章 三维超声、超声造影联合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技术对冠心病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 第30-48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30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30-32页 |
一、仪器与检查方法 | 第32-33页 |
三、观察内容 | 第33页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33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33-42页 |
一、斑块回声及斑块内新生血管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比较 | 第33-34页 |
二、斑块回声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定性评价的相关性 | 第34页 |
三、斑块回声与斑块内新生血管定量评价的相关性 | 第34-35页 |
四、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及股动脉斑块各参数对比分析 | 第35-40页 |
五、股动脉斑块各参数与NSTE-ACS的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六、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NSTE-ACS的危险因素 | 第40-41页 |
七、ROC曲线评价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 | 第41-42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42-47页 |
一、股动脉斑块稳定性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 | 第42-44页 |
二、灰阶强度定量分析技术定量评估斑块回声强弱的意义 | 第44-45页 |
三、超声造影定量评估斑块内新生血管的意义 | 第45-46页 |
四、斑块回声强弱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相关性 | 第46页 |
五、三维超声成像评估斑块稳定性的意义 | 第46-47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47-48页 |
第三章 三种超声技术联合评价温胆片调节痰浊证NSTE-ACS患者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 | 第48-59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4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48-50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48-49页 |
二、仪器、检查方法与观察内容 | 第49-50页 |
四、统计学方法 | 第50页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第50-56页 |
一、三组患者治疗前基本资料对比分析 | 第50-51页 |
二、A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 | 第51页 |
三、B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 | 第51-52页 |
四、C组患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 | 第52页 |
五、三组患者各指标治疗前后变化差异的对比分析 | 第52-56页 |
第四节 讨论 | 第56-58页 |
一、温胆片治疗痰浊证冠心病的中医理论机制探讨 | 第56页 |
二、温胆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前期研究 | 第56-57页 |
三、温胆片对痰浊证冠心病患者股动脉斑块的调节作用 | 第57-58页 |
第五节 结论 | 第58-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一、结论 | 第59页 |
二、创新点 | 第59页 |
三、研究不足之处与展望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附录 | 第67-7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4-75页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