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绪论 | 第7-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页 |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8-9页 |
1.4 研究的内容及框架 | 第9-11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1.4.2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11-13页 |
2.香积寺塔砖石技艺研究相关背景刍议 | 第13-23页 |
2.1 砖塔的溯源 | 第13-14页 |
2.2 陕西现存唐宋时期砖石塔概况 | 第14-17页 |
2.3 唐至宋砖塔营造的主要发展路线 | 第17-18页 |
2.3.1“因袭唐制”的发展路线: | 第17页 |
2.3.2 砖木混合楼阁式塔: | 第17页 |
2.3.3 仿木构砖塔 | 第17-18页 |
2.4 香积寺塔俗传辨伪及断代说 | 第18-22页 |
2.4.1 有关香积寺塔的民间传说 | 第18-19页 |
2.4.2 香积寺塔与薄太后之源流 | 第19-20页 |
2.4.3 香积寺塔的断代说 | 第20-2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礼泉县香积寺塔调研测绘 | 第23-43页 |
3.1 香积寺塔的概况 | 第23-25页 |
3.2 实地调研 | 第25-36页 |
3.2.1 香积寺塔塔的现状 | 第25-27页 |
3.2.2 实地测量 | 第27-29页 |
3.2.3 调研数据统计策略 | 第29-30页 |
3.2.4 实测数据的整理 | 第30-36页 |
3.3 基于参数化的模型建构 | 第36-42页 |
3.3.1 参数化建模的必要性 | 第36页 |
3.3.2 参数化建模的思路 | 第36-38页 |
3.3.3 生成模型 | 第38-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香积寺塔的砖石技艺 | 第43-63页 |
4.1 礼泉县香积寺塔之砌筑 | 第43-45页 |
4.1.1 香积寺塔塔壁砌筑及砌体灰浆 | 第43-45页 |
4.1.2 以标准砖皮数为单位的构成方法 | 第45页 |
4.2 礼泉县香积寺塔之仿木砖作造型用砖手法 | 第45-47页 |
4.2.1 香积寺塔写仿木构之砖身造型 | 第45-46页 |
4.2.2 香积寺塔“柱”、“枋”之砖作表现 | 第46-47页 |
4.2.3 半圆券门 | 第47页 |
4.3 礼泉县香积寺塔砖仿木斗栱 | 第47-54页 |
4.3.1 香积寺塔斗栱构造分析 | 第47-51页 |
4.3.2 香积寺塔砖作斗栱技法与《营造法式》造栱之制比对 | 第51-54页 |
4.4 礼泉县香积寺塔平座样式与平座斗栱 | 第54-58页 |
4.4.1 平座写仿木构之形制 | 第54-55页 |
4.4.2 香积寺塔“假”平座 | 第55-56页 |
4.4.3 平座勾阑 | 第56-58页 |
4.5 礼泉县香积寺塔叠涩式出檐 | 第58-61页 |
4.5.1 腰檐 | 第58页 |
4.5.2“菱角牙子” | 第58-59页 |
4.5.3 檐端瓦当与檐椽 | 第59-60页 |
4.5.4 腰檐挑角梁与铎铃 | 第60-61页 |
4.6 礼泉县香积寺塔檐上及塔顶叠涩 | 第61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5.结语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图表目录 | 第69-72页 |
附录 1 | 第72-78页 |
附录 2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