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6页 |
1.1 电流变液 | 第12-16页 |
1.1.1 电流变效应及特点 | 第12页 |
1.1.2 电流变效应的机理 | 第12-15页 |
1.1.3 电流变材料的分类及组成 | 第15-16页 |
1.2 电流变材料的发展 | 第16-17页 |
1.3 电流变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4 电流变材料的性能要求及影响因素 | 第18-21页 |
1.4.1 电流变材料的性能要求 | 第18页 |
1.4.2 影响电流变效应的因素 | 第18-21页 |
1.5 凹凸棒石 | 第21-23页 |
1.5.1 凹凸棒石的基本性质 | 第21-22页 |
1.5.2 凹凸棒石的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6-30页 |
2.1 实验原材料 | 第26页 |
2.2 实验仪器及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3 电流变性能的测试 | 第27-30页 |
第三章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性凹凸棒石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 | 第30-46页 |
3.1 引言 | 第30-31页 |
3.2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液的配制 | 第31页 |
3.2.1 改性凹凸棒石的制备 | 第31页 |
3.2.2 改性凹凸棒石电流变液的配制 | 第3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1-44页 |
3.3.1 不同浓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31-36页 |
3.3.2 体积分数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3 碳链长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37-38页 |
3.3.4 FTIR分析 | 第38-39页 |
3.3.5 XRD分析 | 第39页 |
3.3.6 化学元素分析 | 第39-40页 |
3.3.7 TEM及SEM分析 | 第40-41页 |
3.3.8 介电性能 | 第41-42页 |
3.3.9 导电性能 | 第42-43页 |
3.3.10 热稳定性能 | 第43-44页 |
3.3.11 悬浮性能 | 第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四章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性凹凸棒石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 | 第46-60页 |
4.1 引言 | 第46-47页 |
4.2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液的配制 | 第47页 |
4.2.1 改性粒子的制备 | 第47页 |
4.2.2 改性凹凸棒石电流变液的配制 | 第4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4.3.1 不同浓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47-52页 |
4.3.2 不同种类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52页 |
4.3.3 FTIR分析 | 第52-54页 |
4.3.4 XRD分析 | 第54页 |
4.3.5 化学元素分析 | 第54-55页 |
4.3.6 SEM分析 | 第55页 |
4.3.7 介电性能 | 第55-57页 |
4.3.8 导电性能 | 第57页 |
4.3.9 热稳定性能 | 第57页 |
4.3.10 悬浮性能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五章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改性凹凸棒石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性能研究 | 第60-74页 |
5.1 引言 | 第60页 |
5.2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粒子的制备及其电流变液的配制 | 第60-61页 |
5.2.1 改性粒子的制备 | 第60-61页 |
5.2.2 改性凹凸棒石电流变液的配制 | 第6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1-72页 |
5.3.1 不同浓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61-65页 |
5.3.2 不同聚合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 第65-66页 |
5.3.3 FTIR分析 | 第66-67页 |
5.3.4 XRD分析 | 第67页 |
5.3.5 化学元素分析 | 第67-68页 |
5.3.6 SEM分析 | 第68-70页 |
5.3.7 介电性能 | 第70页 |
5.3.8 导电性能 | 第70-71页 |
5.3.9 热稳定性能 | 第71页 |
5.3.10 悬浮性能 | 第71-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