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10-12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1.4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8页 |
2.1 阿尔金构造带 | 第15-18页 |
2.1.1 阿北地块 | 第15-16页 |
2.1.2 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 | 第16-17页 |
2.1.3 米兰河-金雁山地块 | 第17页 |
2.1.4 南阿尔金俯冲碰撞杂岩带 | 第17-18页 |
第三章 拉配泉地区古生代火成岩岩石学、地球化学及年代学研究 | 第18-71页 |
3.1 拉配泉剖面(图2AB剖面) | 第19-33页 |
3.1.1 主要岩石类型的岩相学特征 | 第19-22页 |
3.1.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22-24页 |
3.1.3 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 | 第24-28页 |
3.1.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28页 |
3.1.5 Sr-Nd-Pb同位素分析 | 第28-29页 |
3.1.6 岩石成因分析 | 第29-33页 |
3.2 拉配泉东剖面(图2CD剖面) | 第33-43页 |
3.2.1 岩相学特征 | 第33-35页 |
3.2.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35-36页 |
3.2.3 锆石LA-ICP-MS定年结果 | 第36-39页 |
3.2.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39-40页 |
3.2.5 岩石成因分析 | 第40-43页 |
3.3 白尖山岩体 | 第43-71页 |
3.3.1 岩相学特征 | 第43-44页 |
3.3.2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4-46页 |
3.3.3 锆石LA-ICP-MS定年分析 | 第46-47页 |
3.3.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第47-48页 |
3.3.5 岩浆物质来源 | 第48-49页 |
3.3.6 岩石成因分析 | 第49-7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71-74页 |
4.1 拉配泉地区火成岩演化序列 | 第71-72页 |
4.1.1 洋盆初始裂解阶段的岩石类型 | 第71页 |
4.1.2 洋壳俯冲阶段的岩石组合 | 第71页 |
4.1.3 洋壳闭合后伸展阶段的岩石类型 | 第71-72页 |
4.2 区内板片俯冲方向的约束 | 第72页 |
4.3 与红柳沟地区岩浆演化序列的对比 | 第72-73页 |
4.4 北阿尔金红柳沟-拉配泉蛇绿混杂岩带的构造演化 | 第73-74页 |
初步结论与存在问题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附录: 分析方法 | 第84-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