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符号表 | 第7-10页 |
| 1 绪论 | 第10-26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1.2 超滤膜分离技术 | 第11-15页 |
| 1.2.1 工作原理 | 第11-13页 |
| 1.2.2 超滤膜组件简介 | 第13-14页 |
| 1.2.3 超滤膜分离技术操作工艺 | 第14-15页 |
| 1.3 膜通量衰减机理 | 第15-17页 |
| 1.3.1 膜污染阻力 | 第15-17页 |
| 1.3.2 微观作用力 | 第17页 |
| 1.4 膜分离技术强化措施 | 第17-20页 |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1.6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 1.7 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4-26页 |
| 2 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 2.1 层流和湍流 | 第26页 |
| 2.2 达西定律 | 第26-27页 |
| 2.3 自由多孔介质流动模型 | 第27-28页 |
| 2.4 物质传输 | 第28-29页 |
| 2.4.1 分子扩散与菲克定律 | 第28-29页 |
| 2.4.2 对流传质 | 第29页 |
| 2.5 稀物质传递模型 | 第29页 |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3 基于污染物临界粘附力的膜面污染物截留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30-45页 |
| 3.1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 3.2 膜污染假说 | 第30-31页 |
| 3.3 实验 | 第31-32页 |
| 3.4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32-34页 |
| 3.4.1 几何建模 | 第32-33页 |
| 3.4.2 网格划分 | 第33-34页 |
| 3.5 控制方程 | 第34-36页 |
| 3.5.1 自由多孔介质流动 | 第34页 |
| 3.5.2 稀物质传递 | 第34-35页 |
| 3.5.3 变形几何 | 第35-36页 |
| 3.6 边界条件设置 | 第36-38页 |
| 3.7 有效剪切力的验证 | 第38-39页 |
| 3.8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 3.8.1 死端过滤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39页 |
| 3.8.2 错流过滤模型合理性验证 | 第39-41页 |
| 3.8.3 膜面剪切速率分析 | 第41-42页 |
| 3.8.4 膜面污染物分布 | 第42-43页 |
| 3.9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4 进给方式对膜污染影响的研究 | 第45-51页 |
| 4.1 研究内容 | 第45页 |
| 4.2 几何模型及网格划分 | 第45-46页 |
| 4.2.1 几何模型 | 第45页 |
| 4.2.2 变形几何 | 第45页 |
| 4.2.3 网格划分 | 第45-46页 |
| 4.3 边界条件设置 | 第46页 |
| 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6-50页 |
| 4.4.1 膜面剪切速率分析 | 第46-48页 |
| 4.4.2 膜面污染物分布 | 第48-5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1-54页 |
| 5.1 结论 | 第51-52页 |
| 5.2 展望 | 第52-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