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引言 | 第11-18页 |
| 第一章 明清时期海子边公共空间的初步形成与太原城市生活 | 第18-28页 |
| 1.1 文瀛湖水体的形成与变迁 | 第18-22页 |
| 1.1.1 历史时期文瀛湖水体的形成 | 第18-19页 |
| 1.1.2 明清时期文瀛湖水体的变迁 | 第19-22页 |
| 1.2 公共空间的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文瀛湖水体景观的营建 | 第22-24页 |
| 1.2.1 贡院的建立与水体景观的萌芽 | 第22-23页 |
| 1.2.2 近代化的空间:晚清时期海子边劝工陈列所的建立 | 第23-24页 |
| 1.3 明清时期的海子边与太原城市生活 | 第24-27页 |
| 1.3.1 明清时期的海子边与文人的游观活动 | 第24-26页 |
| 1.3.2 晚清时期太原社会各界的集会 | 第26-27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章 民国时期海子边公共空间的发展与太原城市生活 | 第28-47页 |
| 2.1 民国时期的文瀛湖水体及其公共空间结构的确立 | 第28-35页 |
| 2.1.1 民国时期文瀛湖水体的稳定发展 | 第28页 |
| 2.1.2 易名:官方的权力运作 | 第28-30页 |
| 2.1.3 民国数次整修公园的举措 | 第30页 |
| 2.1.4 民国时期公园内的建筑营建及附带含义 | 第30-35页 |
| 2.2 以海子边公共空间为载体的民国太原城市生活 | 第35-46页 |
| 2.2.1 作为游赏之地的海子边 | 第35-38页 |
| 2.2.2 海子边:民众的谋生之所 | 第38-41页 |
| 2.2.3 讲演与集会:官方的意识控制与民意表达 | 第41-46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三章 建国后的海子边公共空间与城市生活 | 第47-79页 |
| 3.1 海子边的核心:1949年以来政府干预下的文瀛湖水体 | 第47-49页 |
| 3.2 建国后海子边公园的空间营建 | 第49-58页 |
| 3.2.1 民众的认可:建国以来海子边公园的名号更替 | 第49-51页 |
| 3.2.2 建国以来海子边公园的整修与空间拓展 | 第51-55页 |
| 3.2.3 建国以后海子边公园内建筑意义的保留与重构 | 第55-58页 |
| 3.3 海子边公园与太原城市生活 | 第58-69页 |
| 3.3.1 1949年后的海子边与太原民众的休闲娱乐空间 | 第58-63页 |
| 3.3.2 公园内的商机 | 第63-67页 |
| 3.3.3 公园内的纪念仪式 | 第67-69页 |
| 3.4 海子边与建国后太原城内其他水域空间的比较 | 第69-77页 |
| 3.4.1 城西水域公园与建国后的城市生活 | 第69-73页 |
| 3.4.2 迎泽公园与建国后的太原城市生活 | 第73-76页 |
| 3.4.3 海子边与龙潭公园、迎泽公园之比较 | 第76-77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结语 | 第79-81页 |
| 附录:海子边大事编年表 | 第81-93页 |
| 参考文献 | 第93-10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1-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103-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