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保护学论文--森林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各种树的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杨树烂皮病生防菌发酵及抗病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6-26页
    0.1 概述第16页
    0.2 杨树烂皮病研究概况第16-18页
        0.2.1 杨树烂皮病病原菌第16-17页
        0.2.2 杨树烂皮病症状第17页
        0.2.3 杨树烂皮病发病规律第17页
        0.2.4 杨树烂皮病研究进展第17-18页
    0.3 农用抗生素概述第18-21页
        0.3.1 农用抗生素第19-20页
        0.3.2 国外农用抗生素研究现状第20-21页
        0.3.3 国内农用抗生素研究现状第21页
    0.4 拮抗菌防病机理研究第21-23页
        0.4.1 抗生作用第21-22页
        0.4.2 竞争作用第22页
        0.4.3 重寄生作用第22页
        0.4.4 诱导抗病性第22-23页
    0.5 植物抗病机理研究第23-24页
        0.5.1 植物抗病反应及信号传导途径第23页
        0.5.2 植物抗病性诱导机理研究第23-24页
            0.5.2.1 SAR机制第23-24页
            0.5.2.2 ISR机制第24页
    0.6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4-26页
第1章 生防链霉菌的发酵条件优化第26-42页
    1.1 前言第26页
    1.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6-28页
        1.2.1 实验材料第26页
        1.2.2 实验试剂第26-27页
        1.2.3 仪器设备第27-28页
    1.3 实验方法第28-30页
        1.3.1 培养基营养条件优化第28页
            1.3.1.1 不同碳源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8页
            1.3.1.2 不同有机氮源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8页
            1.3.1.3 不同无机氮源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8页
        1.3.2 发酵培养基正交设计优化第28-29页
            1.3.2.1 营养成分含量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8页
            1.3.2.2 正交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第28-29页
        1.3.3 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第29-30页
            1.3.3.1 发酵温度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9页
            1.3.3.2 初始pH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9页
            1.3.3.3 发酵时间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9页
            1.3.3.4 菌株种龄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9页
            1.3.3.5 装液量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9页
            1.3.3.6 接种量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29-30页
        1.3.4 发酵液理化性质测定第30页
            1.3.4.1 pH稳定性测定第30页
            1.3.4.2 热稳定性测定第30页
            1.3.4.3 耐贮性测定第30页
            1.3.4.4 遗传稳定性测定第30页
    1.4 结果与分析第30-40页
        1.4.1 培养基营养条件优化第30-32页
            1.4.1.1 不同碳源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0-31页
            1.4.1.2 不同有机氮源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1页
            1.4.1.3 不同无机氮源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1-32页
        1.4.2 发酵培养基正交设计优化第32-35页
            1.4.2.1 营养成分含量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2-34页
            1.4.2.2 正交设计优化发酵培养基第34-35页
        1.4.3 培养基发酵条件优化第35-38页
            1.4.3.1 发酵温度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5-36页
            1.4.3.2 初始pH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6页
            1.4.3.3 发酵时间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6-37页
            1.4.3.4 菌株种龄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7页
            1.4.3.5 装液量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7-38页
            1.4.3.6 接种量对菌株F57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第38页
        1.4.4 发酵液理化性质测定第38-40页
            1.4.4.1 pH稳定性测定第38-39页
            1.4.4.2 热稳定性测定第39页
            1.4.4.3 耐贮性测定第39-40页
            1.4.4.4 遗传稳定性测定第40页
    1.5 小结第40-42页
第2章 生防链霉菌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研究第42-55页
    2.1 前言第42页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第42-43页
        2.2.1 实验材料第42页
        2.2.2 实验试剂第42-43页
        2.2.3 仪器设备第43页
    2.3 实验方法第43-47页
        2.3.1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43页
        2.3.2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生长量的的影响第43页
        2.3.3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第43页
        2.3.4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第43-44页
        2.3.5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第44页
        2.3.6 对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第44页
        2.3.7 对Ca~(2+)Mg~(2+)ATP酶活性测定第44-45页
        2.3.8 对己糖激酶HK活性测定第45-46页
        2.3.9 对果糖6磷酸激酶PFK活性测定第46页
        2.3.10 对丙酮酸激酶PK活性测定第46-47页
        2.3.11 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第47页
    2.4 实验结果第47-52页
        2.4.1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形态的影响第47页
        2.4.2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生长量的的影响第47-48页
        2.4.3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生长速率的影响第48页
        2.4.4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细胞膜渗透性的影响第48-49页
        2.4.5 对杨树烂皮病菌菌丝脂质过氧化的影响第49页
        2.4.6 对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测定第49-50页
        2.4.7 对Ca~(2+)Mg~(2+)ATP酶活性测定第50页
        2.4.8 对己糖激酶HK活性测定第50-51页
        2.4.9 对果糖6磷酸激酶PFK活性测定第51页
        2.4.10 对丙酮酸激酶PK活性测定第51-52页
        2.4.11 对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测定第52页
    2.5 讨论第52-53页
    2.6 小结第53-55页
第3章 生防链霉菌诱导抗性的研究第55-70页
    3.1 前言第55页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设备第55-57页
        3.2.1 实验材料第55页
        3.2.2 实验试剂第55-56页
        3.2.3 仪器设备第56-57页
    3.3 实验方法第57-62页
        3.3.1 杨树植株处理第57页
        3.3.2 杨树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第57-58页
        3.3.3 杨树体内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变化第58-59页
            3.3.3.1 杨树叶片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第58页
            3.3.3.2 杨树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第58-59页
        3.3.4 杨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59页
        3.3.5 抗病相关物质基因的表达第59-62页
            3.3.5.1 杨树总RNA提取第59-60页
            3.3.5.2 cDNA第一链合成第60-61页
            3.3.5.3 RT-PCR第61-62页
    3.4 实验结果第62-67页
        3.4.1 杨树叶片游离脯氨酸含量测定第62页
        3.4.2 杨树体内苯丙烷代谢途径的变化第62-64页
            3.4.2.1 杨树叶片类黄酮、总酚含量测定第62-63页
            3.4.2.2 杨树叶片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第63-64页
        3.4.3 杨树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第64-65页
        3.4.4 抗病相关物质基因的表达第65-67页
            3.4.4.1 杨树总RNA提取第65页
            3.4.4.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第65-67页
    3.5 讨论第67-68页
    3.6 小结第68-70页
第4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致谢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晚清察哈尔地区的教案研究--以“地亩争夺案”为中心
下一篇:基于时间序列法与情景规划法的经济增长趋势预测--以深圳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