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3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4-16页 |
·山地小城镇 | 第14-15页 |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 | 第15-16页 |
·基础理论研究 | 第16-20页 |
·城市设计理论发展 | 第16-18页 |
·城市设计五个基础理论 | 第18-20页 |
·地震灾后重建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6页 |
·地震灾后重建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地震灾后重建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5页 |
·国内外地震灾后重建经验总结 | 第25-26页 |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26-29页 |
·研究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框架 | 第27-29页 |
2 山地小城镇在灾后面临问题分析——以南坝镇为例 | 第29-45页 |
·南坝镇基本概况及震后现状 | 第29-34页 |
·南坝镇基本概况 | 第29页 |
·南坝镇历史文化特色 | 第29-30页 |
·南坝镇镇区震前、震后综合现状 | 第30-34页 |
·灾后重建城市设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34-39页 |
·重建选址及空间布局 | 第34-36页 |
·时间的紧迫性 | 第36-37页 |
·山地小城镇空间环境的“粗放型”建设 | 第37-38页 |
·关于山地小城镇灾后未来发展的定位与模式 | 第38-39页 |
·应对南坝镇灾后重建问题的城市设计目标 | 第39-45页 |
·社会文化目标 | 第39-40页 |
·经济与城镇功能目标 | 第40-42页 |
·景观目标 | 第42-45页 |
3 南坝镇灾后重建城市设计主要内容 | 第45-77页 |
·南坝镇宏观层次城市设计 | 第45-47页 |
·确定区域内各城镇自身与各城镇之间的总体关系 | 第45-46页 |
·区域内城镇自然与文化环境总体构想 | 第46-47页 |
·南坝镇中观层次城市设计 | 第47-56页 |
·基于城镇震前肌理的原址重建 | 第48-49页 |
·凸现山地小城镇地理特征的集约型空间布局 | 第49-51页 |
·与防灾体系建设结合的特色公共空间建设 | 第51-54页 |
·构建山地小城镇景观系统 | 第54-56页 |
·南坝镇微观层次城市设计 | 第56-62页 |
·建筑群体形态设计 | 第56-59页 |
·道路交通设计 | 第59-61页 |
·环境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 | 第61-62页 |
·建立南坝镇城市设计长期控制机制 | 第62-65页 |
·对街道界面的控制 | 第62-64页 |
·对公共空间节点的控制 | 第64-65页 |
·其他山地小城镇重建城市设计案例与南坝镇比较分析 | 第65-77页 |
·汶川水磨镇灾后重建城市设计 | 第65-69页 |
·小金县日隆镇灾后重建城市设计 | 第69-73页 |
·三个山地小城镇城市设计方案比较分析 | 第73-77页 |
4 南坝镇城市设计实践调研及反思 | 第77-99页 |
·城市设计实施反馈 | 第77-84页 |
·土地使用 | 第77-80页 |
·道路交通 | 第80-81页 |
·城镇公共空间 | 第81-84页 |
·城镇历史文脉 | 第84页 |
·城市设计在南坝镇灾后重建中的积极作用 | 第84-90页 |
·提高山地小城镇土地利用率 | 第84-86页 |
·建立更具归属感的社会体系 | 第86-87页 |
·山地小城镇形象和街道空间环境的改善 | 第87-89页 |
·城镇功能及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 第89-90页 |
·可持续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 | 第90页 |
·城市设计在南坝镇灾后重建实践中的困境 | 第90-93页 |
·系统性要素的分解及微观转译落实不足 | 第90-92页 |
·实施过程相对失控 | 第92页 |
·尚未真正充分体现公共利益 | 第92-93页 |
·城市设计在南坝镇灾后重建中部分控制手段失效性分析 | 第93-99页 |
·政治、制度性因素 | 第93-94页 |
·经济性因素 | 第94-95页 |
·社会性因素 | 第95页 |
·灾后重建主体的多元化 | 第95-99页 |
5 山地小城镇灾后重建城市设计策略与控制机制探讨 | 第99-117页 |
·应对山地小城镇灾后重建的城市设计策略 | 第99-111页 |
·前期实地调研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基础 | 第100-103页 |
·延续城镇肌理,强化城镇原有的记忆特征 | 第103-104页 |
·突出山地小城镇自然格局,合理解决“人地矛盾” | 第104-105页 |
·与防灾抗灾相结合的公共空间设计 | 第105-107页 |
·完善城市设计导则的编制 | 第107-111页 |
·强调城市设计工作的社会意义 | 第111-112页 |
·灾后重建城市设计的实施管理 | 第112-117页 |
·建立我国灾后重建城市设计的管理制度 | 第112-113页 |
·建立灾后重建的反馈调整机制 | 第113-114页 |
·真正充分体现公共利益 | 第114-117页 |
6 结语 | 第117-121页 |
·论文研究的结论及创新点 | 第117-119页 |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117-118页 |
·论文研究的创新 | 第118-119页 |
·论文研究尚待深入及拓展空间 | 第119-121页 |
致谢 | 第121-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7页 |
附录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