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3-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我国人工林概况 | 第10页 |
2.有益微生物的促生抗病机理 | 第10-14页 |
2.1 有益微生物的促生机理 | 第11-13页 |
2.2 抗病机理 | 第13-14页 |
3.生物有机肥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3.1 生物有机肥的作用 | 第15-16页 |
3.2 生物有机肥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 第16-17页 |
4.本研究中几株优良微生物的前期研究进展 | 第17页 |
5.立题背景和研究目的 | 第17-19页 |
5.1 立题背景 | 第17-18页 |
5.2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几种有益微生物在杨树上的田间应用试验 | 第19-27页 |
1.试验材料 | 第19-20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19页 |
1.2 供试树种 | 第19页 |
1.3 培养基 | 第19页 |
1.4 试验地概况 | 第19-20页 |
2.试验方法 | 第20-22页 |
2.1 液体菌剂的制备 | 第20页 |
2.2 灌根处理 | 第20页 |
2.3 蘸浆处理 | 第20页 |
2.4 试验设计 | 第20-21页 |
2.5 杨树溃疡病调查 | 第21-22页 |
2.6 杨树生长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7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3.1 白马试验地不同菌株灌根对杨树生长量的影响 | 第22-23页 |
3.2 推广JK-SH007对淮沭河河堤试验地杨树生长量和成活率的影响 | 第23-24页 |
3.3 JK-SH007和FZB42两个不同菌株对淮沭新河河堤杨树的促生抗病效应 | 第24页 |
3.4 施用JK-SH007和FZB42不同菌株对青岗集镇河堤杨树的促生效应 | 第24-25页 |
4.结论与讨论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几种有益微生物在其他林木上的田间促生试验 | 第27-38页 |
1.试验材料 | 第27-28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27页 |
1.2 供试树种 | 第27页 |
1.3 培养基 | 第27-28页 |
2.试验地概况 | 第28页 |
3.试验方法 | 第28-31页 |
3.1 液体菌剂的制备 | 第28页 |
3.2 灌根处理 | 第28页 |
3.3 盆栽苗设计 | 第28页 |
3.4 叶绿素和光合指标测量 | 第28页 |
3.5 代谢酶和代谢物质测定 | 第28-29页 |
3.6 试验设计 | 第29-31页 |
3.7 各树种生物状况测定 | 第31页 |
3.8 数据处理 | 第31页 |
4.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4.1 四种菌株对苗圃地桂花的促生长效应 | 第31-32页 |
4.2 四种菌株对苗圃试验地榉树的促生长效应 | 第32页 |
4.3 四种菌株对苗圃地枫香的促生长效应 | 第32-33页 |
4.4 四种菌株对苗圃地麻栎的促生长效应 | 第33页 |
4.5 四种菌株对美国薄壳山核桃的促生长效应 | 第33-35页 |
4.6 四种菌株对盆栽美国薄壳山核桃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35页 |
4.7 四种菌株对盆栽美国薄壳山核桃代谢酶和代谢产物的影响 | 第35-36页 |
5.结论与讨论 | 第36-38页 |
第四章 复合生物有机肥对杨树生长代谢及土壤条件的影响 | 第38-51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1.1 供试菌株 | 第38页 |
1.2 供试有机肥 | 第38页 |
1.3 试验设计 | 第38-39页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9-4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40-48页 |
2.1 试验菌株在盆栽杨树上的定殖情况 | 第40-42页 |
2.2 不同处理对盆栽杨树叶绿素含量和光合指标的影响 | 第42-43页 |
2.3 不同处理对盆栽杨树叶片代谢酶及代谢物的影响 | 第43-44页 |
2.4 不同处理对盆栽杨树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44-45页 |
2.5 不同处理对盆栽杨树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第45-47页 |
2.6 不同处理对盆栽杨树生长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2.7 不同处理对一年生杨树生长量的影响 | 第48页 |
3.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第51-53页 |
1.全文总结 | 第51-52页 |
2.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