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1 介孔硅合成概述 | 第8-13页 |
1.1.1 水热合成 | 第8-11页 |
1.1.2 去除模板 | 第11-12页 |
1.1.3 碱性合成 | 第12页 |
1.1.4 酸性合成 | 第12页 |
1.1.5 后处理 | 第12-13页 |
1.2 典型介孔硅材料 | 第13-20页 |
1.2.1 2D介观结构 | 第13-16页 |
1.2.2 3D六方相 | 第16页 |
1.2.3 立方相 | 第16-19页 |
1.2.4 无序介孔结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21-37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22-27页 |
2.2.1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2.2.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7页 |
2.3 合成条件对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影响 | 第27-32页 |
2.3.1 温度对手性介孔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 | 第27-28页 |
2.3.2 搅拌速度对手性介孔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 | 第28-30页 |
2.3.3 硅源和表面活性剂用量对手性介孔二氧化硅形貌的影响 | 第30-32页 |
2.4 手性介孔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形成过程机理研究 | 第32-36页 |
2.4.1 在线红外检测 | 第33页 |
2.4.2 不同时间取样TEM检测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37-50页 |
3.1 引言 | 第37-39页 |
3.2 空心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39-44页 |
3.2.1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2 结果与讨论 | 第41-44页 |
3.3 不同合成条件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 第44-48页 |
3.3.1 二层硅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2 PVP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 第45-46页 |
3.3.3 刻蚀剂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4 介孔硅模板对最终产品的影响 | 第47-48页 |
3.4 载药量检测 | 第48-4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0-51页 |
4.1 结论 | 第50页 |
4.2 建议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8-59页 |
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58页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