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 1 绪论 | 第9-21页 |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1.2 核聚变装置用材料的要求 | 第10-12页 |
| 1.2.1 不锈钢在聚变堆装置中的应用 | 第10-11页 |
| 1.2.2 钨及其合金在聚变堆装置中的应用 | 第11-12页 |
| 1.3 W与钢的连接研究 | 第12-13页 |
| 1.3.1 W与钢的连接概述 | 第12页 |
| 1.3.2 钨与钢的连接问题 | 第12-13页 |
| 1.4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概述 | 第13-16页 |
| 1.4.1 颗粒增强钢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 | 第14-15页 |
| 1.4.2 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 | 第15-16页 |
| 1.4.3 复合材料的耐磨性研究 | 第16页 |
| 1.5 颗粒增强 316L基复合材料 | 第16-17页 |
| 1.6 316L/W功能梯度复合材料 | 第17-18页 |
| 1.7 本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第18-21页 |
| 1.7.1 316L/W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9页 |
| 1.7.2 316L/W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 | 第19-21页 |
| 2 实验设备与实验方法 | 第21-31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2.2 实验方案及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 2.3 实验设备的原理及使用 | 第22-30页 |
| 2.3.1 预合金化设备--高能球磨机 | 第22-25页 |
| 2.3.2 粉体烧结和熔铸设备 | 第25-28页 |
| 2.3.3 组织和性能的表征设备 | 第28-30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3 SPS烧结W/316L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 | 第31-43页 |
| 3.1 引言 | 第31页 |
| 3.2 粉体的形貌与成分分析 | 第31-33页 |
| 3.3 W-316L烧结的接头界面结构与形貌 | 第33-36页 |
| 3.4 接头界面成分分析 | 第36-38页 |
| 3.5 烧结接头的物相组成 | 第38-39页 |
| 3.6 W-(316L+W)-316L烧结接头研究 | 第39-40页 |
| 3.7 接头显微硬度分析 | 第40-41页 |
| 3.8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4 SPS烧结 316L/W梯度功能复合材料 | 第43-52页 |
| 4.1 引言 | 第43页 |
| 4.2 粉体制备与表征 | 第43-46页 |
| 4.3 球磨时间对 316L/W FGMs形貌的影响 | 第46-47页 |
| 4.4 过渡层界面的物相表征 | 第47-49页 |
| 4.5 梯度材料的硬度测试与分析 | 第49-51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 5 保温时间对熔铸 316L/W复合材料组织及性能的影响 | 第52-59页 |
| 5.1 引言 | 第52页 |
| 5.2 混合粉体的制备与熔铸 | 第52-53页 |
| 5.3 强化相(W)的微观形貌 | 第53-54页 |
| 5.4 颗粒-孔隙结合机制 | 第54-55页 |
| 5.5 强化相W颗粒的反应与溶解 | 第55-56页 |
| 5.6 摩擦性能 | 第56-58页 |
| 5.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 6.1 主要结论 | 第59-60页 |
| 6.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0页 |